第111节人品与能力 (第2/3页)
的宋神宗赵顼不愿看到宋王朝就这样慢慢的死去,王安石变法便成为必然。变法的出发点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就有问题,不解决吏治只讲开源好转财政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而且用人不当,缺少对基层实际情况的分析,自然失败。党争既起,朝堂上总是君子小人骂声不断。其实没什么君子小人,利益使然罢了。”
“我倒是看过唐史的一些故事。你关于牛李党争的原因解释第一次听说。君子小人怎么会没有呢?”任何一本我国史书,翻开来看,通篇都是君子小人的斗争,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几乎就是君子与小人的斗争史,荣飞说其实没什么君子小人之分,令杨兆军耳目一新但又大惑不解。
“你修过美国史没有?”
“没有。”杨兆军甚至没有见过美国史这样的书。
“告诉你,美国史基本没有君子小人一说。评价历史人物,他们用称职与否。对待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一样,首先是评价的标准问题,什么是君子?如果缩小研究的范围,放到一个企业来看,厂长个人修养非常高,不说谎话,不骗职工,诚实守信,更没有贪污腐化,但就是他治下的企业效益低下,职工工资都开不出,没有新市场和新产品,也没有技术与设备的更新。这样的厂长,你怎么评价?”
杨兆军想了想,“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厂长。”
“再缩小范围。放在一个家庭观察。一般情况,男人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创造者,有这样一个男人,孝敬父母,忠诚妻子,友爱兄弟,对自己的孩子更是没得说。但就是没本事,挣来的钱不足以养家糊口,纵向横向比都令人气馁。这样的男人,你怎么评价?算不算好人?”
杨兆军很难回答。看看荣飞成熟的脸,觉得自己之前看的书都是白看了。“你的意思是首先说称职与否?”
“结论要你自己拿。”
“一个所谓的好人,就像你说的那个厂长和男人,怎么会混成那样?”
“兆军,第一,要分开人品与能力的关系。第二,你是否认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杨兆军从来就没有认为好人一定有好报。在八四年进厂的一帮学生中,他属于读书多的,早已发现历史和现实中的悖论,就像时下比较流行的一本王朔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所讲,‘孩子,千万不要相信他们说的话,他们总是要你学好,好让他们自己使坏。’。历史如同一面魔镜,照出的东西让人啼笑皆非。“可是,按照你的推论,那个所谓的居家好男人,其实也不能说是好丈夫和好父亲。”
“结论要你自己拿。”
“荣飞,你真的有当官的潜质,我以前真没看出来。现在我问你,是不是成功人士必须抛弃所谓的道德枷锁?”
“你误会我的话了,”荣飞也感到了杨兆军的变化,或许是在他成家后俩人接触的少了吧,“成功有多方面的标准,古人讲内圣外王,至少讲了内身自修和功业两个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