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五、一九” (第2/3页)
胜一平,巴西队只要在马拉卡纳主场打平即可首夺雷米特杯。“但我们不能踢平,我们必须大败乌拉圭队”。球王贝利后来在自传中这样描述普通巴西人当时的心境――贝利当年只有10岁,把耳朵凑到家里的收音机旁收听了现场直播。当乌拉圭队打入2:1反超的一球时,贝利在自传中写道:马拉卡纳大球场内死一般沉寂。
84年5・19的夜晚,巴西队的伤痛经历被中国队复制。
本该主动进攻的香港队出人意料地打起了稳守反击,本该引蛇出洞的中国队不出意料地开始全力进攻。果然,香港队在19分钟先得一分,12分钟后,中国队由李辉将比分扳平。现场解说孙正平甚至激动得猛一拍桌子,喊道:进啦!据说在中场休息时,孙正平接到央视负责人电话,告诫他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沙成宝、杨兆军为代表的大学生球迷的心情可以代表远在北京的工体的数万球迷,上半场打平,沙成宝似乎忘记了主队只要打平就可以出线的事实,坚信下半场可以进球,而且不止进一球。杨兆军认为,拿不下笑笑的香港,还怎么到世界杯上混?可事实立即就给他们这些狂热的球迷一瓢凉水。
下半场开场不久,香港队反击中再入一球,沙成宝们的狂呼及谩骂并不能解决问题,中国队狂攻不果,香港队将比分保持到终场。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狠。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国人的心情,恐怕再合适不过。
终场哨吹响,杨兆军摔了手里的杯子,一言不发回自己宿舍生闷气去了,沙成宝和另外几个人在电视室大骂。吴志毅问荣飞为什么这么冷静。荣飞笑笑说,不就是一场比赛嘛。他们不知道,此时此刻,北京工体将上演第一场球迷滋事,而5・19将永远铭刻于中国悲而不壮的足球史。
电视上,香港队教练郭家明在数亿国人注视之下冲入场内与香港队队员拥抱,不断拍照留念。刘心武在《5・19长镜头》中记述:(拍照)这一连串细节捶击着几万名观众的心,看台上那“壁立的凝固的波涛”开始将积蓄的势能释放出来,请想象一下高耸的浪峰卷扑下来的情景!
几万人的情绪浪潮朝着几个方向流动。
刘心武描述说,以“地地道道的球迷”为核心的一支人流涌向国家队退场口,他们是一支悲壮的队伍,为首的几个人有的已经鬓发苍白,他们哽咽着向阻拦他们的民警请求,要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出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处在这股人流外围的,是刘心武笔下的盲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