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安刘必勃”的谎言 (第1/3页)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刘必勃”这个遗言真实性的质疑,重新研究汉朝“诛吕安刘”这段历史,得出吕氏欲危刘氏纯粹是周勃等人的诬陷,“诛吕安刘”实则就是功臣集团为权利,利用诸刘争位动的一场夺权政变。“安刘必勃”的遗言也是汉文帝为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伪造出来的。另外本文通过历史资料的梳理,得出周勃实际并不厚重,“诛吕”也是因人成事而已。
[关键词]:周勃诛吕安刘厚重
周勃作为大汉再世功臣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厚重少文”的个人品质更是名扬万里,横贯古今。这一切无不是缘于刘邦临死前的一段评价,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被流矢所中,病危,吕后问计曰:“‘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1)。
这段材料不但被汉书作者班固在其《高帝纪》上照搬,而且在《张陈王周传》赞中大肆宣扬,鼓吹刘邦的高瞻远扬,知人善用。
但是今分析之却现这段材料有多种可疑之处,联系汉初历史现不但周勃并不“厚重”,并且“安刘必勃”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一:“安刘必勃”的疑问
对刘邦“安刘必勃”这段遗言,早就有学者提出质疑,如学者嘉泉,碧波在其《“安刘必勃”辩》一文中从刘邦为人以及“安刘”的确切含义,提出三疑:疑一,刘邦明知道吕后是“安刘”的潜在敌人,还叫她重用周勃“安刘”;疑二,吕后怎么会容忍一个“安刘危吕”的周勃当太尉,致使后来的史实与刘邦遗言完全合拍;疑三,周勃是刘邦点出安刘大将,吕后为什么没有丝毫触动(2)。嘉泉先生等已经理出“安刘必勃”可疑之处,但是却纠缠于刘邦的主观意图以及怎么样才算安刘,过于主观臆断,以致遭到其他学者的反驳(3)。
这里我们从几个客观事实来分析遗言的可疑之处。
一: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一年,萧何病重,孝惠帝看望萧何,“因问曰:‘君即百岁後,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4)。
从这里看孝惠帝在萧何病的时候对继承丞相的人选,提都没有提过刘邦的遗言,反而去问萧何意见。而当时离刘邦死不足一年,刘邦的遗言连参考价值都没有,令人不解!
二:关于刘邦遗言最大的漏洞就是年龄的问题。
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邦死的时候六十三岁,而王陵“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5),也就是说当时王陵的年纪大于刘邦,早就老矣。曹参虽不知道其确定年龄,但亦不会大过刘邦。从曹参指挥作战中,常有身先士卒,斩敌大将的记录,推测应该以壮年居多。
这里就有疑问了,吕后问丞相继承人选,明显是指萧何死后,曹参继承,曹参死后,王陵继承这样一个顺序。既然王陵的年纪远大于曹参,刘邦怎么可以肯定曹参比王陵早死?如果说萧何因为在刘邦死前就表现出身体不好,刘邦可以推测他死于曹参,王陵前。但是曹参却死于孝惠帝六年,而王陵未死,这似乎不是刘邦可以预测的。
有人认为这个排名的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恰好又是去世的顺序,所以才显得这么不可想象。但是此说并不正确,王陵从一贯表现并看不出是仅次于萧何,曹参的能力。实际上汉初的丞相的担当主要是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排名以及各个势力的妥协。如果说这个顺序是能力的排名,明显王陵能力不足,而陈平却资历不够。关于陈平当上丞相更非刘邦遗言,而是吕后妥协各个势力的缘故,这些不可能是刘邦事前可以预料的。
而这一切像预言一样全部实现,只能是后世的编造,刘邦不是神仙,故不可能这么料事如神。这个遗言实质上就是马后炮,只能是后人根据即定事实伪造的。
三:从事实上看只要吕后活着,不论是周勃还是其他功臣都不能“诛吕安刘”。而“诛吕安刘”都是生在吕后死后,刘邦又怎么能肯定周勃死在吕后之后而提出“安刘必勃”呢?
由上所述,我们现不论是主观情理上还是客观事实上,刘邦都不可能说这样的遗言。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断定这个遗言出自后人伪造。
二:周勃的人品论述
既然刘邦评价周勃“厚重少文”出自伪造,那么究竟周勃是否“厚重少文”呢?关于周勃“少文”史记有生动的描写“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6),但是厚重却无实质描写,我们从史料几则事例来看周勃是否厚重!
汉二年,陈平投靠刘邦,刘邦知其才能,复以原职,众将对此不以为然,纷纷劝鉴,但是刘邦依然任用之。这时史记记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7)。绛侯即周勃。此事经学者孙玉太考证“陈平受金之事有之,而盗嫂之名,纯属他人诬陷”(8)。这诬陷之人正是是周勃和灌婴,他们这无中生有的诬陷不但差点使刘邦痛失英才,还使得陈平背上千年恶名(9)。
汉文帝时期,文帝任贾谊公卿。“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1o)。
翻遍史书我们看不到周勃有进忠言,良言的记录,偏偏有史可查的两次进言都是诬陷和打击异己,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厚重吗?
另外一则材料“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11)。当时军情十万火急,周勃作为太尉,却因为主上的好恶而不敢汇报军情,以致十馀日后,忠心耿耿的樊哙冲进纳言。史记独独提周勃和灌婴不敢入,可见其人之滑头,为小家不顾大局是一向本色,根本就和厚重的品质丝毫不沾边!
淮阴侯韩信软禁在长安时,也是看不起周勃的,“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12)。虽然不知道韩信看不起周勃和灌婴的缘故,但是史书又是仅仅提两人,可见在韩信心里对周勃和灌婴是最看不上眼的,很可能就是两人小人本色,才让韩信如此不齿!
周勃在当上丞相时,立刻就露出得意忘形,气高趾扬的小人嘴脸,“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13),以致遭到袁盎的非议,而周勃的表现是“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兒廷毁我!’盎遂不谢”(14)。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上曾经介绍过袁盎此人,袁盎是当时公认很正直,很正派的人,当然不存在毁周勃。而周勃却把个人得失看的重于一切,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却怨恨袁盎向皇帝进忠言!亦可见其人非厚重。
周勃入狱的材料也显示其人屈于权势的本性。汉文帝四年,周勃被人告谋反而入狱,“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15),出狱后感叹“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16)。相比同时期人士,可以说风骨全无。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周勃实际并不厚重,不过一个圆滑,咸谗,避害趋利,屈于权势的小人矣!
三:从周勃的能力看刘邦对其的安排
周勃因为刘邦的评价(伪造),不但个人品质受到后世的赞誉,连个人能力也被无限拔高。后世称其为大将之才,甚至认为是可以独当一面仅次于韩信的汉初名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相比较和他经常列在一起的灌婴,周勃作战能力亦不如也。
周勃是最早跟从刘邦起兵的亲信之一,颇受刘邦信任。在起兵之初不久就被赐爵五大夫,在刘邦进入关中后,周勃是先封侯的五人之一,可见其地位之尊。考察周勃这段时间的战绩,基本都是以冲锋陷阵为主,如破城先登;如得单父令。都是以勇武著称,并未有什么指挥才能和特别功绩。这点比起曹参等亲自指挥作战的将领是有一定差距的。
刘邦入汉中,升周勃为将军。周勃开始自己的指挥生涯,东征西战。从刘邦定三秦到楚汉战争。周勃的战绩比着同时期的曹参,灌婴,郦商,樊哙,靳歙,丁复等将军似乎很不显眼,几乎楚汉战争中的几次大战,除了最后垓下之战,周勃指挥后军接应外,其他大战几乎都没有其踪影。功臣表中对周勃的功绩简述如下:“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17)。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周勃在楚汉时期的作为如下:
一:围章邯于废丘
汉二年三月,刘邦带领五十六万大军东伐楚,几乎倾巢而出。而关中只留下萧何管理,郦商转战关中各部,而周勃则负责最重要的围章邯于废丘。一直到六月刘邦灌水淹废丘。
二:东守峣关,还守敖仓
峣关是关中南大门武关西边的一个最要关口,史记索隐引太康地理志“武关当冠军县西,峣关在武关西也”(18)。敖仓则位于荥阳附近的秦朝最要的粮食囤积处。显然周勃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防守。
三:垓下之战指挥后军以及定楚地泗水、东海郡
从上面周勃的作战安排以及功绩,我们可以推测出刘邦对其能力的评估。恐怕刘邦并不看好周勃的能力,而信任其人,故安排周勃处于重要的位置,但都是防守,属于不需要多大能力,但是一定要忠心性的任务。
从战绩上看,周勃围章邯于废丘近一年的时间,却未能拿下。而刘邦回师立刻拿下(刘邦彭城残败,还从关中拉走大量兵力到前线,回关中对付章邯的兵力想必不多),可见周勃作战能力的平庸。另外周勃定楚地泗、东海郡是在项羽死后,此事好比刘邦派卢绾进攻临江王,明显属于为其亲信捞战功,既轻松又积累战功。周勃在汉朝建立后,封侯户数八千一百户。仅次于刘泽,曹参,张良,其中刘泽纯粹因为是刘邦亲戚,曹参,张良当之无愧。而周勃无这么高的功绩却占据第四,明显有刘邦偏心的成分。
汉朝建立后,周勃以太尉(最高军事总长)的身份参与平韩王信,击陈豨,平卢绾。此三战,前两战都是刘邦亲自指挥大局,后一战也是由樊哙破,后来才由周勃接任。从这三战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刘邦对周勃的信任而非其有什么优秀的能力。而后来周勃为文帝丞相与陈平那段答对更是体现其不文不武,不学无术的特点。
为什么周勃并不具备什么能力,而刘邦屡屡负以大任呢?想必如史记所说“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也就是周勃是个粗鲁人,没有多少心计能力者,没有多少人格魅力,又是最早跟随刘邦起兵的老乡,故刘邦感到放心。从上面谈到周勃人品并不怎么样,更谈不上梗直忠心,刘邦不会不知道,再加上刘邦对其能力心里也有谱,唯一看中就是能力一般,威胁性小的好处,才屡以重任。
如上所言,周勃能力不足,人品不好,刘邦怎么会把“安刘”这样的大事托付给他呢?
四:吕氏作乱真相辩
历史上周勃“安刘”成了定论,那么吕氏作反,欲危刘氏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定论。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关于吕氏作反,欲危刘氏的依据向来有如下三条:
一:杀三赵王和废少帝,残害刘氏
二:封吕氏为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