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帝后服饰发展 (第2/3页)
国,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随之,秦王朝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法制--即秦人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皆有法式"的一套封建集权制度。按照这一制度的有关规定,秦代先取消了礼乐;在服制上,废止了"六冕制度",即废弃了如前所述的大裘、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等六种冕服服制。
传说只保留了在冕服典礼上用于最轻的小祀所用的、又在群臣中也是最低一级服用的元冕(即玄冕),但在何种场合怎样使用,却没有具体的记载。另外,据说秦代帝王在行郊礼时皆服袀玄之衣。《后汉书·舆服志》有这样的记叙:秦以战国接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所谓袀衣,即上下衣裳皆为玄色。又据《独断》载:"袀,绀缯。"班固也说:"袀,皂也。"并称上下都为黑色。表明秦代帝王在行祀郊礼时,所服用的袀服,有别于前代冕服的"上玄下纁"的形制和制度的规定。
自秦灭礼乐,废六冕始,到东汉孝明帝以前,2oo多年的时间里,秦以前帝王、百官凡遇祭祀、登基、婚礼、朝会、册封、巡幸等庄重场合,服用的冕服,究竟如何,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述。虽传说秦代曾保留过玄冕之服,但怎样使用,以什么规制出现,没有更多的文献和史料以为佐证。另据东汉早期东平苍议南北郊冕服所说:"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但由此可见当时汉高祖刘邦在祀祖时,戴的是长冠而不是冕冠。到了汉明帝时,甚至连冕服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十分清晰了。晋代挚虞的《诀疑要注》云:"明帝案古文,依图书复制衮冕,火、龙、黼黻之服以奉郊庙。"说明在这一时期,冕服并未作为一种法定的服饰。
冕服的真正恢复和正式使用,是东汉孝明帝永平二年的事。据蔡邕《独断》云:汉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有司采《尚书·皋陶谟》篇及《周官》、《礼记》定而制焉。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襄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於其端是为十二旒,组缨如其绶之色。三公及诸侯之祠者朱绿九旒,青五珠;卿、大夫七旒,黑五珠;皆有前无后;组缨各视其绶之色,旁垂黄纩当当耳。郊天地、祠宗庙、祀35明堂则冠之。
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冕板的规格较《周官》、《礼记》中所载的广八寸、长尺六寸小了一些。但有些文献也有不同记载,例如《汉礼器制度》和阮谌的《三礼图》便云:"皆做冕板广八寸,长尺六寸。"可见此与周制相符。但是,记叙的不同却是冕旒有前无后。而
《汉礼器制度》说:冕旒还是前后都有,此又与《独断》之说相悖。好在这个问题在山东出土的画像石中得到了解决,画像石中有二人戴冕旒者,其形制均作前后冕旒之状,这就证明《汉礼器制度》的记述,是正确可信的,并与实际情况相符。然而,汉代文献中记载的冕服与前代所述冕服的明显不同,在于冕旒前后的长短上。按周代之制,冕旒前后的长短一致,而汉制冕旒是前长而后短。究其原因,则与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和服饰文化心态有着密切的关联。秦汉时期,秦汉皇帝为表示受命于天,在建立新王朝后,便依据五德终始说改定正朔,并且规定了相应的服色制度。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获水德,于是服色尚黑。西汉初年沿袭秦制,但服色却崇尚赤色。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o4年)时,曾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颁行"太初历",于是服色又尚黄。光武帝刘秀建立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