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90章 】 不欢而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90章 】 不欢而散 (第2/3页)

一个承诺,如此方能安心。

    而今,孙策之所以还能好好的活着,正是由于李利昔日的一个承诺之故,否则东垣城一战孙策便已身首异处了。而这一切皆是周瑜之功,李利若不是看在他的情面上,单凭孙策帐下区区两三万人马何足挂齿,翻掌之间即可灭之。

    东垣城之战,事先周瑜并不知晓,但战后仅仅几天,他就知道了整个过程,并从看出很多问题。其一,主公李利有心诛杀孙策,似是欲将孙策这个江东猛虎扼杀在尚未崛起之时,趁早除去后患;其二,孙策名义上打着报仇雪恨的旗号前来会盟,实则是为了扬名立万,讨取敕封诏书;其三,周瑜从这场战事看出主公李利当真是个言出必行的君主,信守诺言,并且十分器重他。

    恰恰是东垣城之战李利表现出来的宽宏大量,让周瑜感激之余又不免有些惭愧,从而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与孙策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应该怎样处理,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没有必要这么做。要知道,正是由于他始终放不下与孙策的兄弟之情,致使孙策在东垣城之战死里逃生,还白白得了一道敕封诏书,这让西凉军诸多将领甚为不满,对此颇有微词。然而,李利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半句怨言,强行压下众将领的不满与谏言,仍然给予周瑜临机专断之权,并提领并州所有兵马。

    毫不夸张的说,周瑜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之内从区区居巢令升至安北将军、都亭侯,立下赫赫战功,名动天下,这其除了他自身才华卓著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李利对他的绝对信任和悉心栽培。

    想他初入西凉军便担任军副将,而后更是提领数万兵马独自征战,拥有临机专断之权,可以调动所有北伐兵马。为了确保众将领听其调遣,李利亲自坐镇后方,为周瑜压阵,以致于全军将士无人敢于违抗他的将令,绝对是令行禁止。这对于一个初掌军权的主帅而言,无疑是十分幸运的,李利真正给他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正因如此,周瑜才能在短短一年之内屡建功勋,扫平南匈奴、收复并州。继而名扬天下,一举成为当今世上炙手可热的将帅,堪称世之名将。

    换言之。如果没有李利的大力支持,或许早晚有一天周瑜也能一举成名,只是这个时间至少还要推迟十几年。而天下照此发展下去,十几年之后究竟是什么样,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却是未知之数。

    故而,与其说周瑜如今是在替李利卖命打天下。不如说是李利成就了他。若是没有李利的信任与赏识,就没有他周瑜的今天。如果不是李利赐予他骁勇善战的西凉铁骑,给他独当一面的机会。并给他撑腰,纵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亦是枉然。世间从来都不缺乏惊才绝艳之人,但真正能够纵情施展才华的幸运者却是寥寥无几。故而。世间才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

    正因为如此。就今时今日而言,周瑜对李利的忠心无以复加。休说孙策和他有兄弟之情,却并非亲兄弟,哪怕是他周家长辈亲自前来充当说客,也不可能说服他弃李利而去。

    更何况,扪心自问,他和孙策之间并不存在背叛,因为他从来都不是孙策的手下或部将。也从未接受过孙策的任何恩惠和照顾。恰恰相反,在此之前。他周家多次资助孙坚、孙策父,在孙坚率部参与陈留会盟期间,其家眷全部托付于周家,而周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