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48章】 函谷鏖兵固金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48章】 函谷鏖兵固金汤 (第2/3页)

情。

    “走吧,我们就在西边的飞云渡峡谷口等他,直至等到他安全返回为止。”

    沉吟一声后,李利翻身跃上金猊兽王的后背,大手一挥,示意登岸的两万余郡府兵和金猊卫整队出发,沿黄河南岸前往十里外的飞云渡峡谷。

    此时已是安邑城粮仓被焚毁的第十三天,而跟随李利身边的一万金猊卫和一万五千郡府兵,就是最后撤离河东的一批人。在此之前,十一万安邑大军和十七万河东百姓已经安全抵达黄河南岸,被弘农郡兵护送进入函谷关。

    截至此时,西凉军全部撤离河东,退守函谷关,等于彻底放弃了河东阵地。然而,临到最后却节外生枝,滕霄带着五百亲兵没有跟随李利登船撤离,反而执意留在北岸殿后,掩护最后一批大军安全撤离河东。

    其实滕霄这么做有些多此一举,因为直到李利登船的那一刻,袁绍虽然带领诸侯大军已经赶到安邑城下,却没有立即攻城,反而在安邑城东边二十里外安营扎寨。然则,一旦袁绍得知安邑城是一座空城,而李利已经登船撤离河东的消息,必然立即率军追赶,届时就会撞上留在河岸边的滕霄等人。如此一来,滕霄和他手下五百名亲兵的处境可想而知,定然是凶险万分,极有可能就此丧命。

    ――――――――――――――――

    夜色撩人,却被寒风骚扰,大煞风景。

    飞云渡,两座悬崖峭壁之间的一条山涧,溪水蜿蜒,山石嶙峋,水洼遍地。

    其实溪涧没有路,且又狭窄崎岖难行,一次仅容一骑通过。实在不适合大军通行。

    然而,此时临近隆冬时节,溪水干涸,蒿草枯萎,山势虽陡峭,却是一片光秃,且山顶险绝。飞鸟断绝,夜间暂歇于此,倒也甚是安全。

    飞云渡溪涧本无路,但李利大军到此,这里便成了路。

    此前渡河的二十余万兵民都是从大路通行,绕过飞云渡。而后一路西行;最后一批百姓也于午登岸,现正在赶往函谷关途。

    而李利一行两万余人全是轻装简行的兵士,没有行囊就没有拖累,没必要走大路,完全可以直接穿过飞云渡山涧,如此便可少走三十里山路,午夜时分即可抵达函谷关。

    “轰轰轰!”

    勒马飞云渡山口。李利与一众将领眺望南岸渡口,但见河岸边一片冲天大火,滚滚热浪直冲云霄,让等候在峡谷之的两万余将士都能感受到大火的浓烟和炙热。

    一千多艘船只已经完成使命,除三百多艘可载百人的大船驶离南岸之外,剩下一千两百艘船只全部焚毁。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追击到北岸的诸侯大军无法获得船只,短期之内自然不能渡河。如此以来。盟军至少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时间打造船只,而这段时间足可磨掉盟军强劲的进攻势头,消耗足够多的粮草,消磨盟军斗志。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徒劳无功,并不能削弱盟军的实力,实则不然。

    正所谓一鼓作气势如虎。再而衰,三而竭。西凉军以逸待劳,坐拥城关之利,函谷关内钱粮充足。耗得起;但诸侯盟军就不一样了。

    四十多万盟军屯聚黄河北岸,而河东百姓大多都已转移到弘农郡,带走了粮食和贵重器物,虽然谈不上坚壁清野,却也相差不多。如此一来,盟军每日所需粮草都将十分巨大,一个月下来,就轮到袁绍头疼了。如果粮草供给不足,势必影响士气,动摇军心;倘若袁绍足额供给粮草,那即便冀州如何富足,也会被盟军拖垮耗尽。

    粮草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一旦战事迁延日久,盟军内部必然产生摩擦,诸侯之间的嫌隙就会渐渐显现出来,从而影响大军士气,无形削弱盟军的斗志与兵锋,战斗力至少下降两成。

    而任何一个削弱盟军实力的机会对于西凉军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此消彼长之下,盟军实力减弱一分,就意味着西凉军的胜算增加一分,这一点一滴的积累看似不显眼,无关大局。但是,等到两军正式决战时,这些无足轻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