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九章 无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九章 无题 (第2/3页)

只的专业厂,生产“大福船”。它“能容百人,底尖上阔,昂首尾高,舵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砣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可顺风行”。

    广东新会东莞船厂制造的“横江船”“乌槽船”,也是海上战船,名为“广船”。船体的灵活性和坚固性超过“福船”。

    各地造船厂生产最多的是运输船只。永乐时迁都北京,漕运粮食的漕船用量大增。漕粮北运,用近海海船,海运到京,用河船经过运河北运。

    运粮船分两种,一为遮洋船,一为浅船。前者用于海运,后者用于河运。明初粮船最多时达到一万多,其中遮洋船三百四十只,浅船一万零五百只。其数目之庞大完全可以媲美西班牙,可惜明初之后,海禁造成官方船厂大批销毁,而民间造船也是非公开制造。

    刘铭常常对明朝海禁叹息不已,没有海禁也许明朝会进入殖民时代,内部压力向外缓解,不会如此衰弱,导致被满清国灭;明朝与其说被清灭,不如说亡于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如果向西方那些殖民国家一样,从世界各地掠夺资源,矛盾外引,很有可能持续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切虽然是假设,但刘铭这个变数,说不定就会让历史改道。

    回归正转,刘铭对照系统,决定制造三十艘福船,20艘战斗帆船,10艘三级战列舰,战斗帆船的舰炮经过升级,射速和射程不亚于西方最先进的舰炮。这六十艘船总吨位约一万吨左右,还抵不上后世一艘万吨货轮呢。不过恐怕这个吨位除了朝鲜和明朝地方水军,太平洋上哪有可以匹敌的。

    而郑芝龙在南洋打转,垄断了日本明朝之间贸易,和到南洋的贸易。他的老对手刘香在广州海域。刘铭与他们并不冲突,他准备到青岛。这个时代还没有青岛只说,称为琴岛,只是个岛屿而已还有一些难民居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