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 郊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三章 郊外 (第3/3页)

来生产货币;暂时先建起再说。

    又耗去了1000金币,三千木头。木材现在不缺,仓库里聚集了大量的木材,是去年积累的,由于龙城工程基本没有啥工程所以也没有消耗;

    刘铭在心里下定命令,颐和园前面一块地上划出建筑用地。而颐和园有不少刚刚兴修完奇观的农民,便让他们开始修建铸币厂。

    铸币厂生产的货币刘铭心里早有数。龙城周边金矿多,刘铭认为铸造金币原料更丰富方便,便定下铸造计划。

    将来的金币,按照刘铭估计每枚应该值五百人民币。

    可是不可能只铸金币,刘铭打算很造银币,和铁铸币,至于铜币,很需要考虑。因为目前没有发现铜。币的价值问题还需要众多的人来讨论,非是刘铭一个人能轻易决定的,当然现在想也为之过早,币还没有开造了。

    西方的货币刘铭觉得值得借鉴;其实中世纪早期,西方根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通货,或者说是通货混乱也可以。因为在欧洲中世纪早期,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很多地区都是物物交换为主。那个时候欧洲的农奴交税也往往就是缴纳粮食而已,贵族的俸禄也是失误。

    可以说在中世纪早期的领主制的庄园社会中,商品经济是极为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是自由城市,有铸币,有金铸币,有铜铸币,也有铁铸币。这样就造成了通货混乱的情况,比如铁铸币和银铸币之间如何这算,还有铸币本身的金属磨损,因此总体来说欧洲中世纪早期中期很难说有真正像样的货币制度。

    一直到了大概13世纪之后,黄金才渐渐成为了硬通货,自由城市发展起来后,商品经济发达起来,贵金属本位制才开始确立。与此同时把黄金存入钱庄,然后换回银行券进行日常交易的方式也发展起来,这可以说是近代纸币发行制度,和银行信用的鼻祖了。

    刘铭正处在初步阶段发展,而美洲大陆除了西方人他的货币肯定是唯一标准,到不怕货币混乱,不过要早做准备,以后早点进入金本位制。

    铸币的事在刘铭心里就这么定下来;

    好久没有陪阿夏出来玩了,当然要玩个痛快;两人下楼,休息会儿又在大草原上轻骑散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