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大鱼太多也是一件烦恼事 (第2/3页)
界上最大的傻瓜,哪有儿子供出自己的父亲和姐姐的,我不孝啊!我不是个东西啊
曾思涛对刘希的懊悔没有心情评论,不管怎么说,刘希也好。刘真也好,即使再克制的人都会认为在使用他们父亲的官系网时太过度。刘子奇实在太纵容了。曾思涛和刘明哉对案情的突破十分复杂,因为仅仅是从案件涉及的人物的级别和人数,已经过了吴嘉当年君怀生在吴嘉当市长的时候出问题的规模了。这还只是初步,仅仅是初步,这让曾思涛都感到头痛,要是在进一步追查,很难说不再牵扯出一些级别比较高的干部,这些关系组成了一张网。大家都在网里一荣俱荣。网不破大家都好,网一破一个也跑不掉。曾思涛都不清楚,随周这个盖子揭开,窟窿到底会有多大,问题简直是触目惊醒。曾思涛也好。刘明哉也好,随周的问题远远出了他们的估计。两个人都有种难言的味道在里面。特别是曾思涛,他不想出名,曾思涛不想当什么政治明星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可是,随周盖子这么一揭,即便是通过关系打招呼。但是随周想不出名都难,他肯定也会跟着出名。并且虽然刘子奇的提拔任用和周子华没有任何关系。原来的老省委书记蓝书记肯定是难逃其咎。但走到随周捅出这么大的动静,省委会不会对他有什么看法。曾思涛心里其实也没有底,刘明哉心里也没有底。
案件到了这个程度,查肯定是要继续查下去的,但是如何查。这个。原则还必须要省里给一个明确的指示。
省委书记周子华的指示很明确:一查到底!
虽然周子华明确指示要一查到底,但是曾思涛还是被周子华召到省里汇报情况,曾思涛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
曾思涛一路上都在想周子华可能要问的问题,但是思绪还是不由自主的思考着随周出现的这么大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这实际上是暴露了干部任命上和干部监管上的问题。下面的人都是报喜不报忧,每个地方都是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即使是落后的地方不是去的“巨大进步“就是”高歌猛进仅仅只是从文件到文件。从批示到批示,从材料到材料,从会议到会议,又怎么能清楚干部们究竟在做什么。又真正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群众满意不满意,老百姓答应不答应。你又如何能真正清楚,真正通晓?
每年干部状况的调研材料多如牛毛,每个。干部的情况报告都写得天花乱坠。只要是不被查处,不生问题,所有呈报上来的干部材料几乎全都完美无瑕,冰清玉洁,即使有缺点,也完全可以让人理解,可以让人原谅。属于微不足道,太仓一粟的瑕疵。几乎一个个都是闪闪光的金子。一个个都是怀谨握瑜的楷模,一个个都是十全十美的被提拔对象。除了那些被查处出来的干部、暴露出问题的干部,其余的就全都是清一色的优秀干部,就像刘子奇在之前。市里不是没有人向省里举报过,在省里的印象都是都是“兢兢业业两袖清风。埋头苦干。老黄牛”结果怎么样?
考察干部,提拔干部,走访询问的对象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干部。提拔的干部。是领导觉得好的干部;都只能是干部说好的干部;想提拔的干部,都只能去讨好取悦方方面面的干部。一级一级都成了这样,干部除了只能代表干部的利益,又还能代表谁的利益?在提拔干部的过程中。老百姓的呼声是很少有人听的,这些年,虽然在不断地完善干部任用机制。但沿用的办法基本上还走过去的那一套。
虽然在形式上虽然有很多改进,但实质并没有更多的变化。各种各样的代表大部分其实都是干部;推举出来的群众代表,往往都是干部指定出来的代表。甚至一些地方不少刚刚被提拔的干部。就接二连三的出问题,一个地方出现一个违背老百姓意愿、违背原则的利益围子,这个利益圈子再与权力圈内的害群之马者结合,形成权力层中的腐恶权势,他们必然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干部监管体制中的不完善之处,以实现他们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特别是本地当一把手的干部,权力太大,多是在本地工作数十年甚至更久。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在当地建立起强大的关系网,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又没有很好的监督手段,往往形成一手遮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局面。
曾思涛记得也就是在九十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地方本地人任一把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之后。在新世纪过去几年之后才明确制定比较完善的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特别是地域回避制度。
曾思涛在省里等待的时间不长,吃过午饭不久,周子华让办公厅通知了他,要听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