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 (第2/3页)
察观察再说。
正式开会的时候,除了中层干部,曾思涛还让工人们选出了一些代表,邀请他们进行旁听,并且可以言。曾思涛终于也正是亮出了他的三把火,曾思涛第一把火就烧到行政人员身上,当年谁都以为这索碱化工是香饽饽,有点关系的都往这里塞,厂里没办法了还因人设岗,设立了很多不需要的部门,像什么企业文化室、公关室、阅览室等等,就是仓库保管员也多达几十个,人浮于事和机构庞杂的现象自然就难免了,人越多效率就会越低,这事一般规律。
虽然后来企业不景气,走了一批,但人员还是太多,必须大规模裁减,曾思涛也清楚这些行政人员多少和市里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干部都有点关系,但是现在企业都快倒闭了,大家都快吃不上饭了,那还能养这么多闲人?。
二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定员定岗,各负其责,责任落实到人头。
三是凡是跟生产不相关的赔钱的部门,全部承包出去或者裁减,逐步剥离。
四是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主要运输业务和外面的汽车公司以及外面的汽车队签订合同。厂里有几十台运输车辆,却是严重亏损,也是厂里的一大包袱,曾思涛很清楚车辆管理的难度太大,漏洞太多,车队的人能在里面搞的猫腻也很多,养几十台车还不如找外面的车运输划算。曾思涛准备把大部分运输货物的车辆承包出去,考虑到车辆的特殊性,是越到后面车况就越不好,曾思涛准备一次就承包五年,逐年降低承包费,五年不但能把车辆的成本收回来,厂里还可以赚一部分钱回来,这样不但不用付司机的工资,原本亏损的车辆还能赚钱,也算是解决了一大包袱。工厂承包的车和在外面找的车同等待遇,和工厂签订合同后也可以在工厂拉货。厂里的修理厂也承包出去可以对外承接业务。
第五,非特殊要求岗位都实行竞争上岗。曾思涛也把话说得很清楚,有能力调走的,厂里欢迎,愿意留下来的,行政人员也要竞争上岗,至于竞争不上的,还可以到车间竞争上岗,在不行,那对不起,请回家休息,到市里找市政府要每个月的生活费。
曾思涛只是简单的对生产之外的部门人员都进行裁减和整合,估算一下就有将近一千人是富裕的了,曾思涛清楚有能耐调走的差不多都调走了,这富裕出来的一千多人很多人是没出路的,赖都要赖在厂里的,必须得处理好,不然会成天找麻烦。
曾思涛这次争取再能再动员一些人走,所以除了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其余的人员愿意走的一路绿灯,愿意停薪留职的一律绿灯,这次愿意走的和停薪留职的统计下来估计能走掉一两百人;二是承包的个人或部门,要接纳消化一些人富裕人员,又解决了一两百人,三是销售财务等工作要加强,可以吸纳一点人,这剩下的人是没有关系,能力也不强的,推向社会也难找到工作。曾思涛虽然说他们这样的人去市里找政府,可是还是在最大限度的努力想办法安排这些人的去处。
人事上的事情他只是统筹安排,该放权的曾思涛就放权,不然大事小事都找他,他根本都忙不过来。具体操作就就交给人事科去执行,小事就不要来烦他,人事科长解决不了就找江天胡,江天胡解决不了,再找他。
安排好这些之后,曾思涛还得见见听说有新厂长上任了闻风而来的各路债主,曾思涛对于来要账的各供应厂商的销售人员明确的讲,年内是不会有钱的,只有等春节后,可以先让财务和供应和他们一起制定一个付款的进度表,当然曾思涛已经暗示了供应科长,急需要用到原辅料的厂家优先,定下来后让供应科长给各供应厂商函通知,并进行沟通,咱是欠账不赖账,有钱后就会尽快还钱,省得这些厂家销售代表成天呆在厂里跟着转悠麻烦。
销售上的事情,曾思涛对于现在的销售科长马志国很不满意。纯碱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与烧碱、硫酸、硝酸、盐酸同称为“三酸两碱”,主要用在轻工如生产洗衣粉、三聚磷酸钠、日用玻璃等、化工如生产苛性烧碱、小苏打等化工产和冶金如生产氧化铝、氟化盐和镍等产品等方面。只要质量优保证,价格公道,现在根本不愁销路,虽然索碱化工的质量不稳定,但为了变现钱,价格很便宜,所以曾思涛对于销售科长连这样比较紧俏的货的货款都还收不回来十分光火,给销售科的下了死命令,销售科的人谁出去的货谁收不回货款,扣工资,实在收不回来的,他亲自去收,请收不回来的人走人。至于今后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上的事情,曾思涛也开始亲自和省内外的一些厂家进行联系,同时也在考察合适的销售科长人选。
要想生产,没有原材料还不行,盐是制造纯碱的主要原料,庆东有盐井,索碱化工有一个生产原盐的分厂,所以最主要的原材料不需要购进,让曾思涛省掉很大一笔资金,但是制盐和加工成纯碱,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煤炭的事情曾思涛找于志木协商,于志木同意给曾思涛两个月的周期滚动付款,真的是雪中送炭,算是帮了曾思涛一个大忙。
在忙厂里的事情的同时,曾思涛还得去拜码头,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