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二章 - 活字印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二章 - 活字印刷 (第2/3页)

昊的“昊”字应该怎么写,才能与太阳的地位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细枝末节的问题我没有跟进得太多,这阵子我最关心的却是青铜活字的制作。

    太昊的青铜工艺已经比较发达,眼下制作出来的许多铜制器皿连我都想像不到,比如在铜质地罐子上已经有了漂亮的耳柄,更进一步的是还装上了环环相扣的链子,让这样的铜罐子可以轻易地吊在火塘地上方。

    所以对于青铜活字的制作。土鲁没有提出任何置疑和困难,爽快地把任务接了下来。

    我需要关心的,只是青铜活字的大小和质量。

    鉴于成本高昂,我没有要求生产太多,大约也就在上万个字左右。每个字的大小约有5毫米见方,厚度在1厘米上下,这样的量能够满足目前绝大多数太昊教材排版的需要了,毕竟目前太昊字也才3000个左右。

    在已经驾轻就熟的泥范铸造工艺下,几乎没有出现废品。绝大多数青铜字都得以一次铸造成型,我检查了大半铜活字,这东西圆润光滑,表面已经不再出现早期的那种铸造毛边和泥孔,看来铜匠们已经对泥范的质量掌握得很好了。铜活字的阳文深度在1到2毫米之间,这个方面不是很均匀,可以肯定地说,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铜活字的报废时间有早有晚,不过我还能要求什么呢?估计等到第一批铜活字报废的时候,我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排字的铜模板经过多次打磨才达到我的要求,主要是在平整度上欠缺,这个时期的铜匠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较大平面的高质量要求。

    但经过艰苦的劳动,太昊12年4月日,第一批活字印刷的的太昊律法教材终于诞生了,这东西比太昊宗庙的整版铜律法拓印效果好上了许多倍,不仅清晰整齐,而且边角线条清楚,每一笔每一划都一丝不苟。早期的整版青铜律法拓印效果本来也还不错,不仅太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