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一章 驱车古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一十一章 驱车古原 (第2/3页)



    一个是基于低成本的考虑,太昊到人口最多的其他两族都在马车可以通行地范围内。从太昊到少炎或者姜氏、公孙氏,沃野千里,几乎都不需要修路,这让发展马车的硬件成本大为降低,马车对地形的要求比牛车苛刻得多。稍有坎坷就难以通行,筑路所需要的巨大人力成本是我现在还不能够负担地。

    二是太昊目前的青铜存量和技术水平足以支撑马车的发展,马车对车身构件地质量要求更高,对青铜的消耗量大约是牛车地四到五倍。大量的木构件得用青铜取代,这也需要相对较高的青铜冶炼和锻造技术,这些技术目前在太昊已经基本具备。

    第三是过剩的马匹。通过木驼、土句与翟族人之间的交易。大量马匹不断流向太昊,受伤或者较弱的马匹足以支撑起马车的发展需求。这个条件在太昊已经成熟。目前太昊已经拥有近4000匹马。除了诸城分享的以外,太昊城就有近2800匹,其中400多匹是不能胜任骑兵的基本需要地。

    但减振成了目前横在我和土鲁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速度提高以后,地面的轻微不平整都会传递到车厢里,牛车没有这个问题,马车就麻烦得多。在拗断了n根青铜板之后,我终于放弃了采用金属减振地想法。

    车辆的减振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在车轴与车厢之间地承重件上增加一个弹性部件。如弹簧或板簧,另一个则是在车厢内的座位上采用弹性座垫,这个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前一个方法在后世采用的基本上都是金属部件。现在证明已经行不通了,绕制弹簧或制作板簧都不是青铜的专长。只好在后一个方法上多下一些功夫。车厢的主要联接都采用了青铜加固,承受冲撞的能力大为增加,但人不是青铜或木板,撞得太多是不行的。

    太昊1月中旬,一辆崭新的车在太昊城广场上亮像。

    与牛车相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