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四章 - 新村建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四章 - 新村建设 (第2/3页)

为秋收计,大把地向建筑匠人们付出粟米,乐得匠作区的建筑匠人们和砖瓦匠像过年一样。

    “嘻嘻!长老啊!咱们可是提前秋收了哟!”匠人们跟负责这一块的风极开玩笑。

    同时大卖的还有土鲁的牛车,太昊五年以前,牛车的主要用途还是长老们的消遣工具。只有在春播和秋收的时候用于运送农具和粟穗。

    太昊六年的牛车用途就非常明确了――运输!

    城周边的土地且不用说,去年新开的土地上就需要大量运送族人和农具、种子过去,还有建城的工具和砖瓦,那都是不小的运输量,任族和宿族等大族都占尽了牛车较多的优势,匠作区甚至出现了用于“出租”的牛车,成为其他小部族的最爱。

    同时在太昊20里开外,四五个小村子一夜间冒了出来。最为打眼的就是一圈圈篱笆墙围起了大片土地。

    但各族不约而同的决定将主要的族人都留在太昊城内,只派遣少量族人驻在村子里。这可是太昊的第一批属于部族的“农村”。

    去年在新开土地那边建起的农庄成为各族建设“新农村”的样版,重功能而不重美观,重安全不重式样。

    新政颁布地第二天起,太昊春耕热潮卷起,大族小族都拥向城外的土地,青铜犁的威力折服了所有族人,不仅速度快。而且不会卷刃,不易变钝,钝了以后也不用到匠作区重修,只要在青石上一磨就可以继续用了,只有个别的族人运气不好,硬犁头碰上硬石头。碎出了裂口,无法再磨制,但土鲁那边也毫不犹豫地包维修和回收。

    往年一个牛耕组合――一人牵牛,两人扶犁――一天最多能开四亩地,现在一天开个六七亩地没问题。

    太昊城内,数千太昊妇女抢着筛选粟种。

    3月21日。第一场春雨如约而至,去年的8万亩地已经深耕了一遍,而今年新开的地也已经达到了3万亩以上,大族所开的地占了绝大多数。部族间的差距逐步拉开,小族对太昊城的依赖性逐步加强。大族的独立性则大为提高。

    任族最为突出,新村子里不仅有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