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一章 - 制瓦之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零一章 - 制瓦之艰 (第3/3页)

结果是失败的,烧出来地不是我原来跟他讲过的青色,而是红黄色,且几乎碎了一大半。

    什么原因?

    温度不够?泥不对头?时间不够?……

    为什么这么简单地一件小东西也会这么难做!

    我仔细检查了黄色的碎瓦块,发现断面上玻化的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地方成色明显不同,也就是说烧得不够均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烧的时间不到位。

    为了改进,我做了几个方案。

    一是改用优质的黄色粘土,延长牛踩的时间,直到每一把泥摸上去都细腻无比。

    二是同时开烧两窑,将其中一座窑点火以后的烧制时间延长到五天。

    三是延长冷却的时间到三天!

    按以前制陶的经验,开窑过早是造成陶碎的主要因素。温度不够可能会造成烧得的陶器质量不好,但碎裂却是快速开窑造成的主要结果。

    这一次开出来的瓦比较接近我的猜测,却仍是一场失败的结局。

    烧制时间延长的那窑比较好,但仍碎了一半以上,另一窑就肯定了我对烧制时间的推测――时间不够的就基本上都坏掉了。

    但也有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振奋!在好的那一窑里出现了一部分转青色的迹象!

    这说明我的工艺接近真正的后世烧瓦工艺了!

    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剩下的就是小的改良。

    趁秋收比往年迟的这十来天,我准备再烧一窑。

    这一次我将烧制时间增加到6天,并准备在冷却五天以后开窑!

    就在第6天,窑中的火渐渐小下去的时候,一场秋雨突然降临。

    我在窑边看到天边的乌云聚到头顶,急得大叫:“快来人啊!”从放瓦坯的棚下冲出来几名制砖工,在大雨滂沱而下时,六名“泥人”终于将窑顶用黄泥又厚厚地封了一遍,直到再也看不到窑中的烟透出。

    但第二天我再来看时,窑顶上封的黄泥被水冲出了一些水洼。我骑在马上,看着洼中的积水,摇头苦笑,看来老天是不打算让我住瓦房了。

    但老天跟我开玩笑,最后还是给了我一个大惊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