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 制瓦之艰 (第2/3页)
桶”!
对了,取瓦的时候是取中间的瓦桶。而不是直接取瓦!
但瓦桶是怎么做的?
难道是直接做一个木桶?
那和我做的实心木柱有什么不同?
我守着一堆瓦泥发了愁,制瓦的事业就这样停顿了下来。
建城的工作进展顺利,地里地庄稼长势良好,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
但瓦的事情还是让我耿耿于怀。
8月中旬的时候,我和风余一起验收了所有的粮仓,以及里面的木斗。粮仓分为两处,一处在神山,一处在城外,尽管只相距20公里左右。但这么一段距离,也让运输显得很困难。
这让我更加向往“牛车时代”的到来。
铜啊!――你在哪里?
可是验收过程中我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一名厨房的工作人员在挑水做饭的时候,经过我和风余地面前,脚下踢到一块碎木。一跤跌倒。将木桶摔成数块木板。
“分瓣!”
我不顾风余的惊诧,一拉马头,直接冲向制砖工地。
这回我按上次做的木桩形状,让木匠为我做了一个分为四瓣的木桶,却不箍紧。而是用麻布裹在外面扎紧,倒也没有散。扔在地上打了几个滚,也没有分开。
这回用瓦泥抹上以后。用木刃割开,却没有割断。留了一点连在一起。
最后是关键时候――将“泥桶”倒置在地上,一块一块地小心地轻轻地将里面的四个木瓣取出来,再揭掉那层麻布――剩下地“纯泥桶”竟然如我所愿地没有坏掉!
连读三天我都在工地上做瓦坯,共制作了500块,并要求木匠在做好地瓦坯上用树枝搭了一个凉棚,太阳能晒到,但小一点的雨应该不会淋到。
按烧陶的工序,七天后瓦基本干了,终于可以进窑。
这一次我要求采用竖窑,以保证我所需要的温度。
晒干以后的瓦可以轻易地将15到20块叠放在一起而不会压破,所以第一窑我就烧制了所有地瓦坯。
但失败还是将我打倒!
三天后,开窑的师父跑过来跟我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