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六零章 名人大学宋朝分校-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六零章 名人大学宋朝分校-下 (第2/3页)

亮齐齐一惊。这个土皇帝怎么知道这不是最好的?他应该不是经过重生的那个吧。不过沈宇还是回答道:“有。可以送给你几辆”

    毕竟对面这个是皇帝,出门乘坐卡车实在不是很方便,给他弄辆红旗也不过分啊。沈宇当然不会知道,赵祯想要的是能够打仗的车,可不是开出去兜风的。

    赵祯于是很满意的答应了沈宇的要求。虽然两人根本就没有彻底明白对方的心思,但看起来气氛非常和谐。两人的表情之上,也都是满意的笑容。

    “既然事情已经谈妥了,不如就前往我朝驿馆歇息片刻如何?”

    这是赵祯表达出来的善意,沈宇当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只是他被领进怀远驿的时候,心里不禁有些窝火。大宋的外交使馆比较多样化。虽然名义上是针对不同国家的来客开办了不同的馆驿,但实质上其实是差别对待不同国力的国家。说白了就是一种势利眼的行为。

    按照宋朝的规定,辽国的使节一般都呆在都亭驿,西夏的使节则会前往都亭西邑。同文馆好像要等到神宗熙宁年间,才“建以待青唐高丽使臣之所。”现在应该是还没“建”,想住进去都没房子。

    至于眼前的怀远驿,接待的都是“交州、占城、龟兹、大食、于阗、甘州、沙州、宗哥”等番邦或者地区的使节。宋朝朝廷对怀远驿的作用定位在最初建设他的时候就将的很明白――“置怀远驿于汴河北,以待诸蕃客使。”

    什么人才是其所谓的“诸蕃”?

    “蕃”字在古代史料当中经常是个让人抓狂的字。有的人读为“翻”,按他们的解释,意思应该等同于番邦。反正就是外国人,即便有称臣纳贡的名义,也是外国人。但也有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对这种观读持有异议,无论是康熙皇帝的“削藩”,还是被削去的“三番”,用的可都不是“蕃”这个字。那谁用了“蕃”这个字?吐蕃。“蕃”字,应该是对当时少数名族的称呼,可能不仅仅是西北方向的,但在这个方向比较有代表性。大宋的西北边疆,还有名为“蕃兵”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如果当做是番兵,且不说大宋没有内番,跟外藩的关系也没有好到随便拿你的军队来用一用的地步,即便有,依照文臣们整天闲来无事疑神疑鬼的心态,也得把他们弄死再说。所以,在宋夏交战过程中数度被当做精锐来使用的蕃兵,只能是已经接受士大夫崇信的“圣教”“洗礼”,或者说洗脑之后的“熟蕃”。

    学会“之乎者也”之后的野蛮人,也就变得温顺了,这是**真带给送料两国的共同启发。至于没有学会“之乎者也”的生女真,尤其是白山黑水之中的完颜部,后来究竟做了什么?看官们都比我记性好,我也就不在此废话了。

    所以说,宋太祖那句“之乎者也,助的甚事”严重有失公允,至少,那句话可以把敌人的智商拉低到和自己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