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4章初见赵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4章初见赵高 (第2/3页)

  赵信暗自吁了口气。两天前他和宗越见面的时候,愁眉苦脸地说了一下家里生的事,言辞间透出请宗越帮忙的意思。他也没抱什么希望,谁知今天宗越特意赶到黄阁酒肆,如此如此说了一般。赵信大喜,急忙依计而行。

    他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救走太子丹。而是一家老小的性命二二侯能找到他,说明公走凡经向武烈侯诱漏了黑衣的和出”川以武烈侯打算以营救太子丹为诱饵,把他们一网打尽。这个推测旋即被西门老爹推翻了,西门老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武烈侯打算将公主和黑衣全部占为己有。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太子丹肯定能救出去。潜伏在咸阳的黑衣也非常安全,唯独要从世上消失的就是黑衣长歌和西门老爹两个人。

    长歌将计就计,与宗越商量营救太子丹之策,就在这个时候,赵信的大兄出事了,被他的上官诬陷了,而他的上官则被牵进了谋反大案。赵信现在是双方的联系人,如果因为连坐被抓,那事情就麻烦了。

    赵信即刻想到了武烈侯。此事对武烈侯来说小事一桩,张张嘴就能解决。但武烈侯如果不愿帮忙,或者故意拖延,那么西门老爹的推测可能是错误的,而武烈侯杀人灭口的可能就非常大了。让他喜出望外的事,武烈侯马上给了回复,事情比预想的要乐观。

    黑蓬车离开了。这里是宗室权贵居住的紫塞坊,不是久留之地。

    年轻人很有耐心,站在黑暗里默默等待着。

    半个时辰不到,刁习巷里传来车马飞驰的猜鳞声,武烈侯果然出府了。车队里有两辆马车,一辆是紫红色的香檀车,咸阳人差不多都认识,那是夜郎国公主的豪华座驾。还有一辆则是四马青铜轻车,紧随于后。车队扈从卫士众多。前后左右大约有一百多人。

    如此阵容,把年轻人吓住了,踌躇良久,他退缩了,躲到了黑暗深处。

    车队到了巷口。开路骑士打马冲上了大道,扈从卫士则两边散开,把巷口团团围住。确保两辆马车在减转入大道的时候不会遭到袭击。

    香檀车在巷口停下了。护在车右的曝布驻马而立,扭头望向拐角的黑暗处。稍停了片刻。曝布微微皱眉。飞身下马,大步冲向巷口拐角。没有人。扈从卫士早把这里占据了。根本没有看到人。

    曝布疑惑地四下看看,又转到大道上看看,蓦然吼了一嗓子,“尚书卒史何在?”连叫三声,那个先前躲存拐角黑暗处的年轻人从远处树影下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扈从卫士“呼啦”一下围了上去,将他带到了曝布面前。

    曝布上上下下打量了他几眼小有些意外。对这个年轻人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尚。

    年轻人的目光先被曝布腰间的八等公乘爵印绶吸引了,接着他又看到了曝布腰间铜带上的那个黑鹰铭文,顿时面露惊色,一躬到底,“尚书卒史赵高。”

    曝布虚手相请,“武烈侯请尚书同车。”

    同车?赵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武烈侯邀我同车?他的心猛烈地跳动着,强烈的窒息感让他有些头晕目眩,脑中更是一片空白。

    曝布转身先行。赵高木然跟随。因为太紧张了,两股颤栗,走路都不稳了。

    曝布拉开车门。车内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弥漫而出,袅袅钻进了赵高的口鼻。赵高深深吸了一口,顿觉神智清明,窒息感瞬即消退,虽然胸口还是滞胀难受,但呼吸已经顺畅了很多,这使得他紧张的心情稍稍有所缓解。毕竟是见过大王的内廷官吏,承受能力强,心理稳健。很快就把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了。

    车内的装饰高贵而典雅,赵高略略扫了一眼。暗自惊叹,随即低头垂小心翼翼地上了车。

    他看到了武烈侯公子宝鼎,然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丝幔背后还有一位国色天香的夜郎公主。

    宝鼎面带浅笑,目光非常复杂地望着赵高。自己曾想过,到了咸阳就杀了赵高,但命运真的太神奇了。神奇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现在自己竟然要借助赵高之手拯救帝国。这是真的吗?站在我眼前的就是倾覆帝国的罪魁祸赵高?就是那个嚣张到极致指鹿为马的赵高占汰公子宝鼎返回咸阳,咸阳就成了多事点秋。咸阳飞是带着一股萧瑟的凄凉之感。

    楚系遭到重创,这已经成了咸阳上下的共识,尤其老太后的华阳大姐和弟弟阳泉君熊震两家基本上给盐铁大案打得抬不起头来,至今他们还深陷于谋反大案无法脱身。老秦人同样遭到重创,与楚系外戚血腥厮杀后,最终以两败俱伤黯然收场,一帮老将军无奈稳退。

    炮蚌相争。渔翁得利,秦王政在这场风暴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他笑到了最后。

    风暴的引者。武烈侯公子宝鼎“万众瞩目”成了咸阳的众矢之的,人们都在等待着他“灰飞烟灭”的一天,终于,在牙众期待之中,这一天姗姗而来。

    秦王令,武烈侯公子宝鼎出使大月氏,与大月氏重修盟约,并于秋七月赶赴匈奴单于庭,与大漠上正在崛起的这个强大北虏建盟,以便稳定西北疆的局势,使得咸阳可以集中全部力量攻打关东诸国,以期尽快实现天下一统之大业。

    这个消息一具之内传遍咸阳,咸阳震动,惊讶者有之,担忧者有之,鼓掌相贺者有之。

    北部遥远的蛮荒之地有三大强悍北虏,西部的大月氏,北部的匈奴,东部的东胡,与大秦边疆接壤的就是大月氏和匈奴。大秦起自于蛮荒,在与北虏的激战中崛起,但自孝公任用商鞍变法时起,大秦的拓边方向就由西北转向了东南,西北战场随即由攻转守。到了昭襄王年代,西北诸种北虏频频南下侵扰小大秦不胜其烦,于是筑长城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长城显然起到了阻止北虏入侵的作用,但也隔断了南北两地的交往。几十年来,大秦除了结盟大月氏以外,在西北一线毫无作为,更不要说渡河北上拓边了,由此大秦也基本上失去了探察北虏的机会,以至于现在对北虏现状的了解仅靠南来北往的胡商们的道听途说。

    筑长城等于告诉大秦人,我拿北虏没办法了。只好修一道几千里长的城墙挡住他,事实上就是胆怯,失去了对阵的勇气。于是大秦人渐渐畏惧北虏,把北虏想像成了野蛮凶残的嗜血猛兽。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道听途说的结果必须加剧了大秦人对北虏的恐惧。过去有传言,说北虏有三强。大月氏第一。东胡第二,匈奴第三;现在的传言是。匈奴人后来居上,征服了大漠南北的诸种北虏,渐渐拥有了与大月氏和东胡逐鹿大漠,称霸大漠的强悍实力。大漠就如中土一样,狼烟四起,战火连绵。真实的大漠形势如何?除了三大北虏王庭的权贵们,其余众生一无所知。大秦派使者出塞,这在历史上不是空前的事。如果没有使者往来于大河南北。大秦与大月氏的盟约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这个盟约大月氏又怎么可能不南下拓边?你大秦可以北上拓边,难道大月氏就不能南下开疆?当然,历史上大月氏是不是渡河南下杀进陇西,不得而知,历史没有记载。

    中土人向来以法殃大国自称,不屑于与蛮夷为伍,甚至连记载蛮夷都不屑为之。导致无数蛮夷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而这又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中土人就此以为蛮夷不堪一击,从骨子里瞧不起蛮夷结果自食恶果,一次又一次惨遭蛮夷的蹂躏。让人怒不可遏的是,还是这些无耻的刀笔吏,大笔一挥小竟然以无耻的“同化论”来掩盖中土的耻辱。“以同化论。来欺骗一代代中土人,以此来抚杀中土人的血性。践踏中土人的灵魂。好在中土人英魂不死,最终扭转了乾坤,撕下了掩盖在耻辱上的遮羞布,让那些敢于直面耻辱的人看清了历史的真面目。

    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沦落到被历史所蒙蔽,还没有沦落到以耻为荣的地步,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历史,他们甚至连现实都看不到,他们就像漂浮在历史长河中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只能等待着惊天大浪将他们席卷而去,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与命运做斗争,与生存做斗争。

    宝鼎现在就有这种强烈的无助感。因为他掌握的历史知识中找不到关于这个时代大漠北虏的历史,他只知道匈奴人的一代天骄冒顿,只知道冒顿杀了他老爹头曼,抢了大单于的位子,然后冒顿就带着匈奴大军南征北战,灭了东胡,亡了大月氏,屡屡南下威胁中土,迫使中土人不得不用自己女人娇嫩的**来换取短暂的和平。无耻的刀笔吏将其称为“和亲”政策,还以自己占了野蛮人天大便宜而沾沾自喜,以耻为荣,在历史上大书特书,无语。

    宝鼎急于出塞,就是迫切想搞清楚大漠形势。假如大漠三强鼎立,那中土只要善加利用,就能遏制匈奴人的崛起。只要遏止了匈奴人崛起的步伐,帝国就未必会动北伐,未必会调用三十万大军北上阻止匈奴人入侵,或者,此举只要能延缓一下北伐的时间也可以,因为只要能有效缓解帝口苍生的敲骨吸髓,那就必然可以缓解帝国国内激烈愕甘旧,可以给自己赢得更多的拯救帝国的时间。

    任何一个可以拯救帝国的机会都不能错过,这就是现在宝鼎一系列几近于疯狂举动的缘由。

    咸阳人都认为公子宝鼎疯狂了。大秦有使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