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八章 《吕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八章 《吕氏春秋》 (第3/3页)

头再看这段历史,觉得大秦胜券在握,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止师一,人深陷其中,对对年的实力并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亦,猜和推断来做出决策,试想秦王政敢像宝鼎这样,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能赢,我一定能统一天下吗?如果说了,估计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个疯子。有理想有抱负是一回事,实现理想实现抱负则是另外一回事。

    “公子认为,如果天下一统,商贾将如何生存?”琴挂问道。

    琴建不愧是琴氏的未来家主,他虽然不相信大秦十二年之内就能统一天下。但他相信宝鼎所说,大秦一旦统一了天下,天下大势变了。商贾的命运也将随之生改变。就大秦目前推行的政策来说。显然不利于商贾的生存和展,所以。做为琴氏这种巨商富贾来说,当然有必要未雨绸缪,以确保家族的传承和财富的持续增值。

    宝鼎想了一下,摇头道:“天下一统,大秦的国策肯定要改变,国策怎么改,直接决定了商贾的生存。大秦统一,六国国策先会被彻底废弃。大秦以法治国,以法强国,不出意外的话,将继续推行此策,那么必然会大力推行重农抑商之策,回易之路因此被断,商贾的生存将步履维艰。”

    “那在公子看来。如果天下统一了,大秦应该实施何种国策?”琴佳接着问道。

    宝鼎犹豫了片刻,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了。这个话题太敏感,一旦传到咸阳宫,恐怕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但看到众人期待的目光。他又忍不住了。

    “今日闲聊而已,左耳进右耳出,权当笑谈啊。”宝鼎笑着告诫道。

    “笑谈,笑谈而已。”唐老爹赶忙附和道。

    “诸侯争霸,列国兼并,战争延续了六百余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统一之后的当务之急是推行“无为而治”与民生息,与民休养。让天下苍生摆脱战争的苦难。摆脱贫穷的煎熬,让他们安宁度日,安居乐业。如果大秦统一之后以无为而治,轻摇薄赋,不但有利于安抚各国庶民,赢得天下民心,也有利于回易的展,增加赋税收入,更有利于王国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院藏、琴挂兄妹和唐老爹听完宝鼎的话。心里蓦然一窒,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人,吕不韦,还有他主持编篡的《昌氏春秋》。

    吕不韦做了大秦相国之后,马上着手编篡《吕氏春秋》这部巨著。秦王政八年公元前幽年书成。这部书博采众家之长,综合各家学说之精髓,兼收并蓄,其中心思想就是来自黄老之学,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吕氏春秋》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其实就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他试图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缓和社会矛盾,与民休养生息,增加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王朝,实现长治久安。

    《吕氏春秋》问世两年后。秦王政十年,吕不韦被罢相,被逐至洛阳,次年即死。吕不韦成了历史,《吕氏春秋》随之也被束之高阁,昌不韦的治国理念也随之被咸阳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重新拿起了《商君书》,坚定不移地走“以法治国”的道路。

    宝鼎所说的无为而治,正是《吕氏春秋》的核心理念,也是被以巴蜀琴氏这样的巨商富贾所推崇的一种治国理念。

    院藏和唐老爹的目光碰到了一起,两人不约而同地微微颌,心中蓦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位公子以弱冠之龄就有此等学识,其背后又有宗室和老秦人双重背景,假以时日,他若崛起于咸阳,入主中枢把持朝政,那么大秦的国策会不会因此而改变?

    再大胆设想一下,假若巴蜀人和老秦人联手,以公子宝鼎为前驱。那么只要得到大王的鼎力支持,就有十分的把握击败楚系外戚。如此一来,公子宝鼎可进入中枢,以其和其背后的力量为主导,逐步改变大秦的国策,最终把大秦引上“无为而治”的道路。

    这是一个诱人的主意,这个主意也有一个诱人的前景,这种美好的前景忽然间就钻入了院藏和唐老爹的心里。并牢牢占据了一块地方。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冲动。

    “公子常读《吕氏春秋》?”院藏问道。

    宝鼎没有读过《吕氏春秋》,但他也不敢摇头,那未免太丢人了,于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公子也推集文信侯的治国之策?”

    宝鼎不知道吕不韦有什么治国之策,所以还是没有回答,努力保持笑容。

    “公子认为无为而治一定可成?”院藏追问道。这个答案宝鼎知道,刘邦立国之初即以黄老之学为基础大力推行无为而治,结果有了“文景之治”其后才有了汉武帝震撼千古的文治武。

    “大秦若以此策治国,必可长治久安。”宝鼎信誓旦旦地说道。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