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章,野津溃逃 (第2/3页)
在旅顺,这个倍受日军当年蹂躏,几乎别屠城净尽的悲惨的城市,寥寥无几的行人和陆续迁徙来的移民,也都知道沉痛的往事,他们在还没有恢复过来的街道上,点燃了鞭炮,庆祝那个凶残的日本战犯恶贯满赢。
在满洲地区,中**民更是掀起了强大的庆祝胜利的运动。千千万万的居民走上街头,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唱着二人转,扭起了东北大秧歌儿,人流在街道上穿梭,白天黑夜地欢声笑语,夜间还点燃了珍贵的油灯和蜡烛。
天津的袁世凯和北京的王文韶,都给栗云龙来了贺电,还派遣人手,秘密地押运了一些物资,以表示庆祝之意。栗云龙自然优礼答之。
不仅如此,尽管清廷已经宣布了中立之意,还是不能阻止国内各地区对于中国新军胜利的强烈关注和呼应。上海的报纸,尤其对此清川战役,评价甚高,鼓吹甚劲,这里遭受了日本第一舰队的蹂躏,人民死伤无数,自然有着同仇敌忾的民众基础,所以,这里的百姓,自地燃放鞭炮,庆祝日寇的倒霉。许多人走上上海的街头,点燃了日本天皇的模拟像。一面烧一面大声地咒骂,反正小日本的第一特混蛋舰队已经滚走了。
和政治的宣传口径不同的是,在新军内部,对于清川之战的总结正在低调进行,栗云龙等军团部的三巨头和前线的将领们频频电话会议,几乎将电话打爆了。目的只有一个,认真地分析研究。总结现代化战争的经验,以利再战。
在是不是立刻就进攻局促于朝鲜南部的日本第四军的问题上,无论是徐竹还是段大鹏,还是前线徐师团的各部旅团长们,都不赞成。虽然清廷来了秘密电报,鼓励新军一鼓作气,将日本人撵到海里喂王八,然后,穷追敌寇,直捣东京,但是,那都是虚言大话,并不当得真的。
栗云龙本来计划,将得胜之兵转而攻击包抄日本第四军的侧翼,将之后路断掉,然后,其他大军掩击之,将之歼灭。这个构思宏大壮烈,令人鼓舞,可是,被前线的将领们否决了。
段大鹏就以为,徐师团久经苦战,损失巨万,武器弹药消耗极大,一时间还补充不上,特别是飞机的燃料,弹药,坦克部队的物资补充以及储备,还有炮兵部队的问题,也很多,部队的建制太乱,需要整顿。等等。
商量的结果,只好放弃对敌人的围攻,任由敌人溃退。同时,中**队将战场的善后工作完成以后,执行新的方案,将得胜之师撤离清川,向着汉城等方面转移。
许多的方案早就制定好了的,军团的参谋部和各军,师团的参谋部,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变化着对策。最终,大家一直同意了新的战略。收缩兵力,集中到汉城附近,吸引日军进攻。然后在汉城附近同日军主力决战。
这样做的好处是,物资保障能够及时。清川之战最大的经验是,现代化的战争,在物资后勤方面的保障最为关键,因为,飞机坦克大炮已经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兵器的油料和弹药的补充能否及时,将决定着它们效能的挥程度,可是,在当时,尽管中国新军已经有了汽车运输队,可是,数量还不足,需要大量的马车等,这样的运输量非常有限。比如,在清川之战的后期,中国空军竟然将清川以及西部数百里内储存的弹药油料统统用尽。频繁的空军出击,远远出了人们最初的构思想象。
大家担忧的是,如果将战线推进到釜山等朝鲜的东南部沿海地带,虽然有了更大的战略纵深,可是,现代武器的保障跟不上,强弩之末,实在危险。
不过,在执行新的战略时,中国新军内部也不是没有争论,许多人坚持,应该在东南方一带坚持几个月,派遣少量的骑兵部队尾随日本第四军的撤退而威胁之,将第二集团军全部调集到汉城以东南,盘扎在清川城以东,形成持久战的态势,这样,吸引日军在仁川的反击和登陆作战,那时,敌人抄击的兵团数量必然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