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章,十万日军齐卸甲(二) (第2/3页)
村庄,户口不足六十,人数不过四百,呈现出狭长的一条街道,依托着长长的,泥泞的道路,掩映在几片丘陵高地的中间,太平常不过的一朝鲜村庄,却因为中日两军的鏖战而写入了青史。
一条小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并不仅仅是中国江南或者塞上江南独有的风景,在朝鲜南部,此情此景,也层醉倒过无数的土著诗人,如果稍有诗意文采的中国空军飞行员看一眼,也有如此优美的意象在脑海里闪现。
飞行员,一级战斗英雄,战斗机驾驶员王烈,就是这一战中成名的。
当他看到了在青青山丘之后骤然闪现出来的一架日本战机时,立刻通知了其他飞机,作为长机,他通知的方式是按响飞机上的一个喇叭,出了尖锐的呼啸声。
在坦克上已经使用的通讯技术,在飞机上还暂时难以安装。
于是,三架中国战机,就紧紧地团结在王烈的周围,不,确切地说,是在上下方。
尽管飞行员的视界因为当时飞机的简陋而不受到多少的限制,可是,在驾驶战机和进行侦察,搜索敌人等诸多的目标中,飞行员的精力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本来,中国空军的飞机是平行作业,大面积飞行列队的,一旦现了敌机,就会进入战斗状态。
虽然栗云龙等人是坦克兵出身,可是,对待空军的知识也不是全然盲目。何况,在现代化的战争中,随着高科技兵种和武器的频繁出现,花样翻新,坦克部队的地位沦落已经有目共睹,任何一国的战争,都要先取得制空权,然后,装甲部队乘之。对待空军的战术,他们也有一些耳闻。这就是两战时期德国飞行员玩弄的战术。倒不是霍夫蔓筋斗那样难为飞机性能,早期的飞机经不起折腾,可是,上下三层的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现和寻找敌机的空位。如果针对的一架敌机的话,就相当于三架战机同时围攻敌人一架,能够取得暂时的,战时的局部优势。
王烈机长带领三架飞机,连同他自己在内,只有三架,对面却是五架日本战机,虽然中国空军还有其他的战机正加飞来参战。
王烈在正中间的位置,也是最危险的位置,不过,他先制人,一串机枪,准确无误地打进了日本战机的正前方,打得那架敌机猛然一个摇晃,就偏离了原来的轨迹,向着下方滑去。
呼啸的日本战机,虽然没有浓烈的烟雾,也避免不了已经坠落的灭亡命运。
不过,王烈同时能够感到,一股强劲的凉风,吹进了他的座舱里,前面的玻璃上,已经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可见,日本飞行员也不是吃素的,基本上是他和日机同归于尽,但是,因为中国飞机比较注重对飞行员的保护,在前面专门加装了一些钢板,而使王烈能够幸免于难。
这时,剩余的五架敌机,继续逼近,在相距近千米的位置,因为日本战机的混乱队列,或者说,日本战机是注意挥个人的英勇,而忽视了整体的作战效能,没有协同作战和指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