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袁朱会谈 (第2/3页)
在满洲和朝鲜的战争,已经非常困难,要全面地保护东南沿海,是不现实的。甚至,即使能够抽调兵力南下,也无济于事。日本的海空军力量非常强大。在上海的平坦水网地带作战,新军并不适应。”
“即便海军也是,恐怕海参崴的海军舰队还没有到达上海,就已经被日本的三支特混舰队加以包围歼灭了。”
不过,栗云龙却给清廷提供了一个新奇的建议:“不要指望满洲新军的任何援助,因为,中国新军在对敌宣战的时候,并没有拉拢朝廷中央,日本在宣战的时候,也没有正式宣布对中央,清廷的中央政府是有很大回旋余地的。皇帝和中央政府不应该害怕,在敌人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冷静面对,一是不惧怕敌人登陆和沿海的进攻,要将沿海地区的人员和物资及时地撤离,等待日军登陆深入,日军的进攻重点不是那里,自然也不会深入。故,不必担心南方的安危。还有,中央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以此为契机,加紧训练军队,最后是让东南沿海地带的地方督抚们理智地,冷静地,屈辱地对敌人洽谈。”
栗云龙的话,让清朝中央政府的官员,那群军机大臣们和皇帝太后痛恨不已,不过,栗云龙后面的话让他们茅塞顿开:“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期间,江浙福建一带的巡抚们主动和洋人进行勾结,实行东南互保,这时候一个相当不错的构思,我希望中央能够认真思考下,寻找一个合理的方法,”
栗云龙的话很明显了,一传到清廷中央和地方大员的耳朵里,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先是洽谈的字眼太过刺激,然后,就开始称赞。
确实,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沿海的刘坤一等总督数人,就和洋人达成了默契,互相保证安全和善意,于是,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罕见的现象,北方,朝廷正在和八国联军作战,而南方的广大地区。居然同洋人在握手言欢!
清廷的军机大臣们用脚趾头想了想,也知道怎么办才能将自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采纳了栗云龙的建议,立刻向天津的袁世凯通电,要求他和在天津的日本公使进行接洽。
不过,清廷中央大员其实是糊涂了,自小村,武宫等几个外交官受辱,日本的公使馆就人去楼空,袁世凯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迅地通知了那里的英国人。他连夜和英国人见面,表示,希望英国人出面来调停日清矛盾。
漆黑一团的院落里,有英国士兵在往来巡逻,还有外面袁世凯北洋新军士兵的马队在屗时地疾驰而过,天津公使馆区,突然充满了严肃紧张的气氛。
袁世凯摘掉了披风,从一匹高大的枣红马上跳下来,因为曾经从马上摔下来,他的腿有些拐,加上身材的原因,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面前,显得有些低矮和被动。
“欢迎欢迎啊,英俊干练的袁大总督!”朱尔典公使热情洋溢地摊开了手,在袁世凯一错愕的时候,就上来给他一个英国式拥抱。
他的拥抱实际上是对袁世凯的讥讽。
袁世凯心有所求,自然要忍耐为上。从朱的怀抱里挣脱出来,几乎将之摔倒,然后,赶紧不动声色地搀扶之:“公使先生小心。”
这下子,英国人才知道,袁世凯先生不是不是表面上那么菜的。
按说,袁世凯是武将世家,其祖父袁甲三是依靠军功,**太平军和捻军起家的,在清廷中已经很有地位。以后,又在朝鲜历练了多时,拜张謇为师学文,(后者可是中了清末状元的。)狡猾多智的天赋和深厚的阅历,使老袁在清廷的政治排行榜上一路青云,遥遥领先。他怎么会怕一个依靠贿赂才刚爬上去的英国破公使呢?要不是蔻松大人去印度就任总督,朱尔典能够出道的机会还远着呢。就是他把自己的两个亲妹妹全部嫁给内阁财政大臣的儿子,他也捞不了这个肥缺。
正式会谈开始。
英国公使打着哈哈不愿意应声,袁世凯就表示,这是清廷中央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