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八十一章(混混章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八十一章(混混章节) (第2/3页)

持在七道江军区前线指挥所召开了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韩先楚、罗舜初、曾克林、彭嘉庆以及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师级干部。

    会议的议题,主要是研究今后行动方向和作战方针问题。会议第一天,军区领导同志作了报告,提出了撤离南满,转移东满的问题。实际上,会前军区已下达了主力北撤的预令,部队做好了过山林的斧头、锯子、绳子和爬犁、干粮等各种准备。对会议的报告,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同意报告的意见,撤到东满,保存实力:另一部分人主张坚守南满,反对撤退,持这种意见的人是少数,只有韩先楚、彭嘉庆等人。其理由是:南满的战略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放弃南满北撤,正中敌人“南攻北守”的战略意图。坚守南满,可以拖住敌人,与敌周旋,等于在敌人屁股后面吊个大冬瓜,牵制敌人主力,配合北满主力南下。对整个东北战局有利,对今后战略反攻有利。敌人虽强,但其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内部矛盾重重。南满mín zhǔ联军已有相当实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可以坚持的。第四纵队纵队全歼敌第二十五师,已充分显示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韩先楚等的坚持和陈云的力挺,会议最后确定了“巩固长白山区,坚持敌后三大块(即辽南、安东、辽宁三个军分区所辖的地区)”的战略指导思想,制定了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密切配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指导方针。因此,军史专家一致认为:韩先楚在七道江会议上威为少数派,是他由出sè的战役指挥员向军事战略家迈进的标志。在老同志的回忆录中,有人称韩先楚在-道江会议上是“正确的少数派”。

    当时,南满mín zhǔ联军主力只有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两个纵队,第三纵队比第四纵队历史长,作战经历较多,但第三纵队领导改组不久,现领导对部队,对现领导还不大了解;而第四纵队经鞍海、新开岭两战役后士气较高,部队对纵队领导尤其对韩先楚作战指挥有信心,且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不在位,军事上实际是韩先楚负责。因此,陈云决定:由第四纵担负深入敌后作战的任务,把敌人拖在南满。在第四纵队纵临出发前,陈云和肖劲光找韩先楚谈话,交待深入敌后的军事行动由他负责,有什么问题电台及时联系,问他有什么困难。韩先楚表示:请分局和军区领导放心,一定完威任务,除了部队棉衣单薄尚未完全解决外,其他什么困难也没有。陈云、肖劲光马上交代了解决棉衣的办法,韩先楚立即在飒飒寒风中向陈、肖挥手敬礼后跃身策马而去。在目送他去远时,陈云向肖劲光说了一句:现在多需要这样的干部啊!一九四七年一月到二月间,韩先楚和政委彭嘉庆等率第四纵向敌守备重点宽甸、桓仁、凤城、赛马集地区及安(东)沈(阳)铁路两侧实行远程奔袭,在第一次保卫临江战役和第二次保卫临江战役的五十多夭中,冒零下三、四十度严寒,在敌后东至鸭绿江,南至普兰店,西至抚(顺)本(溪)外围,北至永(陵)通(化)公路长宽几百里之广大地区内,作战五十多次,拔掉敌据点四十多个,歼敌六千余人,扫清了永(陵)桓(仁)公路以西纵横近百公里地区的敌人,摧毁了敌伪统治,鼓舞了人民,巩固和发展了土改,直接威胁抚顺、本溪,使敌人不得不从进攻临江的兵力中抽回四个师以巩固其后方并对付第四纵队,这样配合第三纵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并共同取得了高力城子、三源浦歼敌之重大胜利。

    陈云和肖劲光曾为此以南满分局的名义专门给第四纵队发了嘉奖电报。作为第四纵队主要军事指挥员的韩先楚,在这次深入敌后的作战行动中,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韩先楚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并善于深思熟虑,所以他对敌我情况有深切的了解,能正确领会上级意图,抓住敌方要害、掌握战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积极求战不畏强敌的jīng神和正确果断的决心与勇于负责的态度。一九四七年三月下旬,在敌人第三次向临江根据地进犯的行动被mín zhǔ联军粉碎之后,国民党部队由吉林、长chūn、察南拼凑了十四个师(共计十万之众)的兵力,分三路向临江地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第四次进犯。敌东北保安司令郑洞国、第十三军军长石觉,煞有介事地亲临新宾坐镇指挥,妄图以营盘至通化这条路为枢纽,举行五百里宽的正面进攻,占领通化两侧地区,打通新宾至通化路后,分兵四路直取临江。当时,辽东mín zhǔ联军第四纵队有两个师在敌后坚持,正面只有第四纵队一个师和第三纵队三个师不到十四个团的兵力。敌我对比形势甚为严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