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第3/3页)
子战斗、解放四平战斗和四平保卫战后,转战于辽吉广大地区,进行反蚕食作战,拔据点,歼顽匪,积小胜为大胜,为东北战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一九四七年四月,由保安第一旅、第二旅、西满独立师等部组建成辽吉纵队,邓华任司令员,辖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
经过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夏季攻势第一阶段,四平已成为孤悬于中长路的孤立据点。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夺取四平,作为在东北转入战略反攻的一个重要战役。
邓华奉命指挥辽吉纵队,于六月上旬协同第一纵队进攻四平。辽吉纵到达四平地区后,从侦察部队的情报中得知,四平守军第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已得到补充,第五十四师也已退集四平,加上保安部队,共约三万余人。邓华根据敌情,判定以两个纵队攻取四平,兵力对比优势不大,因而把握不大;如果用三个纵队,拿下四平较有把握。他即拟好电报,准备向总部提出建议。当时纵队司令部有同志说:“上级恐怕抽不出兵力,如能抽调,还不调来吗?”邓华却认为,当时东北有六个纵队,增调一个纵队不成问题。最后他将电报稿改为:最好增加一个纵队,否则增加两个师也可以。以后实际上只增加一个师,而且这个师只能担任战役预备队,不能担负独立攻击一个方向的任务。实践证明,两个纵队加一个师,打四平这样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只能对该市西城(以铁路为界)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击,无力在东城增加一个攻击方向;夺取西城后,国民党军退到东城死守,这时两个纵队已打得很疲劳,加上战斗减员和存在着铁路开阔区的不利地形等情况,再攻东城,就显得兵力不够了。为了夺取东城,这才把第六纵队的两个师调来,形成“加油战术”。后来由于攻击四平的时间过长,国民党军南北援兵迫近,又把第一和辽吉纵队抽出打援,只留第六纵队攻城,力量就更不够了,结果不得不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尽管上级没有接受他的正确意见,他还是坚决指挥所部,浴血奋战十二昼夜,取得歼国民党军四千八百多人的巨大战果。辽吉纵队曾配合兄弟部队攻下第七十一军军部大楼,第六纵队第十七师还活捉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的胞弟、特务团团长陈明信。
一九四七年八月,东北民主联军进行整编,将辽吉纵队改编为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陶铸。原所辖的独立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依次改为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
在民主联军撤围四平后,国民党军南北援兵与守军会合,得以在四平继续挣扎了八个多月,直到一九四八年三月,第七纵队再次参加四平战斗,以三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击蒋军一个多师,仅一天一夜,即一举解放四平。在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第七纵队经过短期休整,于九月底向辽西地区tǐng进,担负破坏北宁铁路,并阻国民党新六军北返任务。当时国民党军在辽西地区有暂编第一七七师、暂编第五十七师、新编第二十二师,以及暂编第五十一师和第一八四师等部,分别驻守在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等地。为了到新民以西破路,并截击新六军北返,就要越过法库、彰武。是置法库、彰武之国民党军于不顾,绕道去执行破路和截击任务,还是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消灭法库、彰武之国民党军呢?邓华想采取后一作战方案,但如果法库、彰武不能顺利拿下,就会耽误阻击新六军任务,犯一个不执行命令的大错误。当时就有人持异议,说:“上级并没有命令我们打法库、彰武呀!”邓华经过认真侦察,并仔细分析后,果断、坚定地命令:以一部分兵力前出北宁路执行破路任务,以纵队主力去歼灭法库、彰武之国民党军。其所部第二十一师远距离奔袭,一昼夜强行军90公里,于十月一日拂晓前包围法库时,守军毫无察觉。第二十一师迅猛发起攻击,全歼守军暂编第一七七师。此时,国民党军对人民解放军秋季攻势还未mō清,第七纵队亦未发现新六军北返迹象。邓华旋又抓住有利战机,出敌不意,攻其无备,指挥所部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彰武,下新立屯,克阜新,直取新邱,攻占黑山,连战皆捷。十七天时间,接连拿下五城,歼国民党军三个师。第七纵队这次机动灵活执行命令,既打了没有命令的胜仗,又完成了破击任务,连受总部通令嘉奖。邓华事后总结这次战役时,幽默地称之为“顺手牵羊”。1947年12月至1948年4月,邓华因病在哈尔滨治疗、休养,病愈后重返七纵,指挥部队在四平一带进行新式整军及军事大练兵运动。
海南岛与大陆隔着琼州海峡,守军为海南岛防卫司令薛岳(号伯陵)所属五个军连同地方武装约十万余人,附有大小舰艇五十多艘,飞机三十多架,组成所谓陆海空立体防御的“伯陵防线”,凭借海峡天险,妄图负隅顽抗。面对茫茫大海,解放军参战部队一无渡海作战经验,而且战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识水性;二无机械化渡海工具;三无空军、海军支援。渡海作战与陆地作战不同,陆地作战搞不好,可以整顿部队重来,渡海作战搞不好,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邓华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chūn夏之交完成解放海南岛任务,同时,必须慎重从事,既要英勇果敢,又要稳扎稳打;必须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克服国民党军飞机军舰和茫茫大海的阻拦,与坚持海南斗争的琼崖纵队紧密配合,才有可能使部队顺利登陆,胜利完成作战任务。在叶剑英的领导下,经过反复研究,兵团于二月初确定渡海作战方针为: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主力强渡相结合。木帆船能不能同军舰作战,能不能把大军渡过海峡,这是当时许多人疑虑的问题。
在海上练兵时,第四十三军一个副排长带领七个战士,乘小帆船与国民党军舰遭遇,他们在五六十米距离上一齐向军舰开火,打得军舰狼狈逃窜。第四十军一一九师在涠洲岛登陆时,用炮船(用十轮卡车的发动机改装的机帆船,装有战防炮等火炮)勇敢地上前与军舰炮战,击伤其“海硕”舰,国民党军亦仓皇逃窜。
邓华在给各参战部队的电报指示中指出,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勇敢bī近敌舰,敌人是不敢恋战的”,“必须教育全体指战员,坚决向敌舰展开斗争,只有勇敢地向敌舰进击,才能将敌舰威风打下去,才能缩小敌舰活动范围,争取我在海上的行动自由。”
当时,邓华有一句为人普遍传颂的名言:“遇上敌舰,要横下一条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坏,抱着木头我们也要游到海南岛登陆”。及至前后两批四次营、团规模偷渡成功,并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更大大坚定了广大指战员用木船战胜军舰、胜利跨越天险的勇气和信心。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七日,美国总统在宣布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的同时,公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造成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七月十三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并决定以第十三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该兵团以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以及炮兵第一师、第二师、第八师等部。
七月二十七日,邓华率领兵团部北上东北执行边防任务,将兵团部设在丹东(当时称安东)。丹东同朝鲜仅有一江之隔。邓华在这里密切注视朝鲜战场局势发展,研究对阵双方战略态势,并且联系解放军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经验,认真探求一旦与美军作战应采取的战术。八月十三日,他在边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实行大胆勇敢的渗透战术,选择敌人的弱点,从敌人的翼侧或侧后chā至敌人的心脏,首先将敌后方联络切断,而后分割和包围敌人,一一歼灭之。一般的敌人防御正面布置是较严密的,尤其美**队火力组织较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而美军最怕的是联络切断,被人包围。他还指出,部队必须“充分发扬近战”,“发扬夜战”。这一战术意见,在志愿军入朝后,在运动战期间的作战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
当时,朝鲜人民军正将美国侵略军和李承晚军打到洛东江边,解放了朝鲜国土百分之以上。但在洛东江前线,战事处于胶着状态。邓华与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等人反复研究后,提出对朝鲜战争形势发展的估计,由邓华执笔,联名向第四野战军报告。这份在八月三十一日发出的报告,从两方面论证了美军将在朝鲜侧后登陆。报告分析朝鲜地形时说:“因为半岛狭长,又为山地,故优势兵力的容纳是有限度的。同时我为内线作战,在战役上虽是主动的,进攻的,但因三面环海,敌又有海空优势,敌很有可能选择我之弱点,从我侧后登陆,以收外线作战之利。”接着,报告从战略高度分析战场态势,指出:“美帝正努力坚守大邱、釜山地区,并以局部反击来巩固滩头阵地,争取时间等待援兵到来再行反攻;另一方面,北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