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议和(一) (第2/3页)
道:“但我在继位的时候,以经明确承诺,将与金人一战到底,现在却要与金人议和,朝中的大臣会怎么看我们吗?后世子孙又会如何看我们。”
赵倩如道:“这一点你到不用但心,陈相公、韩枢密都是有见识的人,他们应该会明白,现在的局势下,和金人议和也是迫不得己的选择。何况在先前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还是和金人奋战吗?他们会体谅你的。”
杨炎道:“其实与外邦议和古来就有,汉朝曾将公主下嫁给匈奴,唐高祖也曾向突厥称臣,但都是用议和换来休养生息,韬光养晦,集攒力量的时间,才有后来汉武帝击败匈奴,唐太宗击败突厥,使我汉族名声扬威于塞外,显汉唐盛世。可见议和并非不可取。只是到我大宋澶渊之盟以后,却是把议和当作抵御外族进攻的办法,只要议和成功,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至于南渡之后,太上皇更是待敌则恃欢好于金帛之间,立国则借形势于山湖之险,望实俱丧,莫此为甚。可见误大宋者,并非议和,而是不思进取之心。我们现在虽然和金人暂时议和,只要我们从此之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整兵备战,日后收复失地,乃至燕云十六州,后世子孙自然会称颂你为圣眀贤君,不用因你曾与金人议和为耻。”
听到这里,赵忱才有些缓和过来,点点头,道:“姐夫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杨炎接着道:“还有一点,我们就算与金人议和,但也绝不能以割地、称臣、纳币为条件,只是让金人退出大宋国境既可。”
赵忱怔了一怔,才道:“如果不用割地、称臣、纳币为条件,金人会与我们议和吗?”因为大宋历代以来,但凡对外议和,莫不是以纳币、割地为条件的,南渡之后,甚至向金称臣二十余年,这也以经成为大宋议和的定式,因此赵忱乍一听说不用割地、称臣、纳币,那还叫什么议和。
杨炎笑道:“小忱放心吧,现在金人受困于江南,内无粮草,外无救军,只怕是议和之心更甚于我大宋,还会讲什么条件,只要能够平安过江,退回北方去就可以了。我看过不了多久,金人就会派人来试探我们是否有意议和。”
赵忱点点头,忽然又问道:“如果金人一定要以割地、称臣、纳币为条件,方才准许议和,我们又该如何办才好。”
杨炎神色一凛,道:“如果金人果真如此,那么我大宋也绝不能妥协,尽可玉石俱焚,也绝不可答应金国的这些条件。”
赵忱这才露出笑容,道:“好吧,那就如姐夫所言,暂时与金人议和,等我们安定了大宋內部,系精粮足之时,再去进攻金人,收复失地。”顿了一顿,忽然又皱着眉头道:“就算陈相公,韩枢密那里好说,但其他人怎么办?比如辛幼安,是他劝我定都建康的,这来建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