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四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四章 (第2/3页)

,他是一万个不敢,只能是眼不见为净,扭过头,整顿县内的事情。

    黄陵县这一通无差别射击,让鲜卑人有了忌惮,不敢过分逼近城池,所以在黄陵县聚集的百姓损失了差不多一半,尽管也算是伤亡惨重,但比起宜君那边来却是好了很多,而尽管消灭了百十个鲜卑人,说起来也算是一份战功,可问题是平民当中一部分伤亡也是守军造成的,所以县令宋修平也不敢把这个事情大张旗鼓的报到朝廷去奏捷,毕竟要是让朝廷中的那些儒家文人知道了详细情况,他宋修平的结局恐怕连那怯敌畏战的朱勇都赶不上。

    这两个县的百姓死伤惨重,洛川县的情况相比之下就要好上很多,倒不是鲜卑人没有到洛川来折腾,相反的,去洛川县的鲜卑人最多,因为洛川县的位置是三县当中最突出的一个。洛川县的县令姓王,叫王山魁,名字够大气,好像很彪悍,但这个人的胆量就跟宜君县的县令朱勇一样,比起针尖儿稍微大那么一点。洛川县周边村庄的数万百姓到了洛川县城,这位王县令愁得头发都快白了,让他开城门那是比登天还难,只是龟缩在城中,对城下的百姓不闻不问。

    如果只有这个王山魁在洛川县,那城下的数万百姓的命运恐怕就跟宜君县一样。好在,在洛川城中,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姓韩,叫韩殿远,任职洛川县尉。在汉朝,县令,是管理政事的,而县尉,是管理军事的,这两个人的职位算是平级,可按照大汉朝的官制调理,文官节制武将,县令对于县内的军队虽然没有指挥权,但对军队的重大军事行动有参与的权力。任何一个王朝对于基层的军事力量都是提防的,武装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失去了钳制措施,那这个国家就将会陷入内乱与战火之中。汉朝的官制是比较明确的,对于高层武将,在权力上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压过文官集团,但地方上的基层武将,却必须受到地方政府的节制,这一点,不管是文官集团当政还是武官集团当政都不曾变更过。而地方上的武将们平日里也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自己还要在人家这个地方驻防,吃穿住用那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供给,何必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和地方政府闹得不愉快呢。

    这个韩殿远本来也是老老实实的遵从大汉官场上的这个潜规则的,但是这一次,在处理百姓的问题上,他和王山魁发生了意见冲突。为什么呢,因为韩殿远的出身。宜君县、黄陵县的整个高层人员,都是他们本县的人士,大汉朝在官员选拔上实行的是察举制,是通过地方推选来敲定地方官员的任命,像县城的官,自然由本县的耆老们推举。

    可韩殿远不是这么个情况,他并不是洛川县本县出身,他是洛川县东南六十里外韩家集人氏。这个人从小就很聪明,而且格外的孝顺,同时,还很讲义气,在他们本村中间,声名极好,村民们都很敬重他的为人,所以在推举本村里长的时候,就把他给推了上去,结果他当里长的期间,村中秩序井然,村民们都安居乐业。

    本来,如果中间没有别的意外,韩殿远也就呆在韩家集一直到老了,但偏偏在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并且迅速席卷了整个大汉朝的版图,雍州也不例外,不过汉族的老百姓天生不爱惹事,但凡能有一线活路,谁都不愿去做那些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的营生,韩家集的老百姓就对起义之类的事情没什么感觉,因为他们靠着自己手中的这些田地能够活得下去,所谓好死不如赖活,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谁愿意去当反民呢。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想,在韩家集西南百里的虎头山,就形成了一股黄巾势力,当然,这股势力并不是什么穷苦百姓组成的,那虎头山上本来就有一股土匪,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受到黄巾党羽的撺掇,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也改头换面打起了黄巾义军的旗号,实质上后来加入他们的,都是方圆村庄中的地痞流氓之辈。这支黄巾军的人数最终定格在七八百人上,他们原来的山寨也就是三五百人的规模,现在一下子多了这好些人,没得吃也没得住,最后一商量怎么办呢,不如还是继续干老本行,出去到邻近的村庄去抢掠吧

    因此,虎头山的黄巾军便下了山,四处抢掠村镇,他们有七八百人,而且都是亡命之徒,一般的村庄谁愿意得罪他们,有力量的大村庄,组织壮丁防御,同时派人向他们进攻财物,破财消灾,而那些个小村庄就会受到他们的洗劫。韩家集算是个中等的村落,离着虎头山也不算远,听着四周的村庄被黄巾军迫害的消息,韩家集的老老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