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第2/3页)
他
曹操当然要拒绝,他来徐州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实力,同时,他所想要的,不止是徐州的土地,他还要整个徐州的上上下下都彻底的服从他所以才会有大屠杀出现。如今整个徐州可说是闻曹操之名能止小儿夜啼,曹操让徐州百姓都惧怕他的目的已经快要成功了,而陶谦这个时候跳出来说要自裁,以他自己的性命来换徐州上下的性命,这样的提议,曹操怎么可能接受开玩笑,真要是答应了陶谦,那陶谦可就成了为救一州百姓,不惜牺牲自己的大善人,大君子,大仁者而曹操本就因为屠杀了太多徐州人而和整个徐州结下了梁子,陶谦要是自杀,那可就成了曹**死了大圣人陶谦,他曹操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魔头,大恶棍,大混蛋,谁会甘心服从于这样一个丧心病狂的人,所以,如果陶谦自杀,那曹操就算得了徐州,也会遭到所有徐州人的抵制,接踵而来的就是无休止的动荡和内乱,那时候,不要说依靠徐州增强自己的实力,恐怕曹操的整个精力都会被徐州给牵扯进去,别说发展,连自保都将变得困难所以曹操必须要在正面战场上击杀陶最好手]打谦,只有在战场上击杀这个徐州人心中的支柱,他曹操才能成为这场战争真正的赢家,所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丧失了精神支撑的徐州人将会在他曹操的手腕下,逐渐忘记陶谦,转而效忠于他曹操,徐州也才能够成为兖州的大后方,才能源源不断的为他的争霸战争提供各种人力物力支援。
正因为曹操存了这样不可告人的心思,徐州问题的最后一条和平解决之路也就被最终堵死,而陶谦死也死不得,活也活不安,整日里只能唉声叹气,听天由命了。眼见战事越来越吃紧,军心民心官心的浮动也越来越剧烈,陶谦自己都不知道还能将这个烂摊子支撑到什么时候。如果是在太平之世该多好啊陶谦在已经有些绝望的时候禁不住的想到。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那下面的诸侯又怎么会闹成这个样子,那么多无辜的百姓有怎么会横遭惨死如果朝廷的威严还在,他曹操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犯下如此滔天的罪孽可这一切都已经是空想,现在大汉朝廷,名存实亡不过,听说前阵子蜀王刘宇攻入了长安,驱逐了董卓的逆党,从新确立了朝廷的制度,并开始以执政的身份开始替皇帝打理朝政。如果,刘宇知道了徐州的情况,他会不会来相救一把呢?这个念头刚刚生出,就被陶谦自己给打消了,长安离着徐州千里之遥,姑且不说方不方便派兵,就是能派,徐州远在东海,救徐州对刘宇根本就没有任何好处啊
就在陶谦愁白了头,愁的睡不着觉的时候,曹操也在犯愁,也是愁得睡不着觉,他的这个愁,正是陶谦认为肯定不会来蹚浑水的刘宇给惹出来的。曹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现在在帐中转了多少圈了,他只知道自己停下来的时候,头有点发晕。扫视了一眼帐中文武,曹操最终还是将目光放在了自己的三大谋士陈宫,荀彧,荀攸三个人身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最拿手的绝活,同样也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就像曹操,如果论起战阵交锋,战术指挥,战略布置,那曹操比戏志才他们三个人加起来都强。可如果论起大势判断,揣摩人心,阴谋奇计,那曹操比起手下的这三个谋士来就有段差距了。当然这三个谋士也是各有所长,荀彧长于战略,有远谋,曹操的一系列战略规划都是荀彧一手勾画出来的,曹操也称他为“吾之子房”,将他依为心腹,荀彧可说是曹操首席谋士荀攸则可说是曹军第一策士,通军略,好奇谋,精擅战术谋划,被曹操称为谋主。此次征徐州,荀攸也贡献了很多不错的计谋。
陈宫本人足智多谋,长于计算,擅于阴谋,且有辩才,也为曹操所器重,不过陈宫当年与陶谦有些旧交,他又是个很重义气的血性之人,对曹操以报父仇为名讨伐徐州一事本就不甚赞同,而曹操下令屠杀无辜百姓后,陈宫更是和曹操翻了一次脸,不过因为他也同样重视和曹操之间的君臣情谊,所以干脆便来了个两不相帮,置身事外。曹操知道陈宫的脾气,平日里也不去撩拨他,免得自讨没趣,且徐州战事顺利,曹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也用不着再使阴谋了。
不过现在的情况可不同了,曹军的对手一下子从徐州陶谦变成了益州刘宇,这个转变实在是太突然了,真是让人接受不了啊,就好像拿着刀准备去宰猪,结果一刀捅下去,忽然发现眼前的是一只披了猪皮的老虎世上最让人惊讶和痛苦的事估计也莫过于此了曹操自认为是个很能够接受突发**件的人,不过这次这件事真的让他也头痛的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