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堂之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堂之争 (第2/3页)

放在哪里。这时,孙琳拿着一封密报从外面走进来,待众人向她见礼后,便将密报放在刘宇桌案上道:“这是暗部刚刚送来的情报,从前两天开始,监视黄琬府第的暗卫就发现有一个不是长安本地口音装束的人进出太尉府,今天下午,这个人离开太尉府,上了一辆早就备好的马车急匆匆的出城往并州方向去了。现在暗部已经安排人手在官道所经的村庄缀着他们,同时把密报送了回来。”

    “往并州的方向去?”刘宇皱了皱眉头道:“难道是张济手下的人?那个进出太尉府的人的身份查清楚了吗?”

    孙琳摇摇头道:“只知道那个人很年轻,书生打扮,在并州打探过情报的人也不认识。不过,另外那个接应的人,倒是被认出了身份。”

    “是谁?”

    “张济的侄子,北地枪王,张绣。”

    听到张绣的名字,刘宇便不由得一怔。张绣是张济的侄子,但张济本人无子,而张绣的父亲早逝,是张济将他抚养长大,而他本人也资质出众,张济对他是极为喜欢,当成是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悉心栽培。当然,张绣自己也很争气,跟随老师童渊练得一手好枪术,被人封了个北地枪王的花名。可以说,张绣就是并州张济集团的骨干核心力量。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骨干分子,竟然被派到自己的地盘上,和朝廷大臣勾结,而且,身份竟然只是一个侍卫?那具体负责联络的又是那个大神啊如果不是情报中说那个进入太尉府的诗歌年青人,刘宇恐怕就要怀疑是不是并州的智囊团老大魏信亲自跑到长安城来做统战工作了。

    将密报放下,刘宇看了自己的智囊们一眼问道:“刚才孙琳的话各位也都听到了,现在你们怎么看?黄琬是不是已经和张济达成了协议,要联合山东各路诸侯来对付我们?”

    郭嘉第一个摇头道:“如果主公是担心诸侯讨董那样的事再次发生,那就大可不必。当年董卓倒行逆施,荼毒天下,搞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且以外臣之身,挟持天子,窥伺大宝,不臣之心,天下共知,所以各路诸侯才有借口替天行道,清除君侧,大义的名份是在诸侯一边,毕竟汉室乃正统,讨董就是平叛。而如今情势却不同。先帝在日,主公内安叛逆,外抗夷狄,先帝倚主公为擎天保驾之臣。及入治益州,广安民心。除豪强,收南蛮,铲奸佞,拔良臣,使天下之人心向川蜀,迁徙之民,塞绝道路,士人闻此情状,莫不称颂主公贤德。今主公入西都,先逐逆臣,后安朝廷,扶持幼帝,整肃朝仪,涤清流弊,广开言路,使京城内外,焕然一新,百姓赖以安居。且主公乃汉室宗亲,帝王之师,位列执政,理所当然,天下大义在主公一边,诸侯若群起刁难,便是对抗朝廷,大逆不道,到时不但无人响应,还会招来天下不齿。这种亏本的事,怎么可能有人去做。何况主公乃天下第一名将,益州兵甲之利更是首屈一指,山东诸侯此时又在互相征讨,主公不主动去对付他们,他们就已经该谢天谢地,万不可能到雍州来自讨没趣。”

    这一番话说得屋内所有的人都连连点头,就是刘宇有些脸红的咳嗽一声道:“奉孝分析的很有道理,嗯,就是对本王有点褒扬过甚了。”看着郭嘉低着脑袋似乎在偷笑的样子,刘宇不禁来气,又问道:“奉孝,既然山东诸侯不太可能再次联合,那张济又怎么会派人来和黄琬联系,看样子他们密谋的还是什么大事。怎样,你能猜出点什么来吗?”

    郭嘉将手中的小纸扇呼扇了两下,自信的说道:“主公,嘉虽然不善于猜度,但并州魏信所谋划之事,却能知道一二。既然诸侯难以再次联盟,那对付主公的,便只有那些外族了。嘉前日在情报处得知,云州鲜卑部落今年遭受了不小的风灾,粮食牛马损失不小,而这些鲜卑人一旦没有东西吃,便会大举南下,劫掠我大汉边境。如果在朝廷中再有那么一两个位居高位的官员为鲜卑人提供方便,那他们打到长安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来,张绣等人为什么到长安来,不就很明白了吗。”

    刘宇眉头一皱,他倒还真没把目光投射到北方的游牧民族身上,毕竟在历史上,三国时代虽然群雄并起,但自从魏国统一北方之后,那些游牧民族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且,现在益州大军的班底,都是跟随自己出征过辽西乌桓的,对于游牧民族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畏惧,鲜卑的实力虽然比乌桓强上一些,但如果真的敢跑到自己眼皮底下撒野,那自己一定会好好的让鲜卑人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可一旦朝堂上有了鲜卑人的内应,那刘宇心里可就没底了,像黄琬这个位置上的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能耐,但在后方弄出点麻烦,比如在粮草上,在兵源补给上,在人心安定上闹上一闹,那在前线的刘宇没准就有**烦。

    “诸公,各位以为黄琬是否已经和张济一方合谋了呢?”虽然对这件事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但刘宇仍是把问题抛到了自己这帮智囊的头上。田丰略一沉思便拱手说道:“主公,丰以为可不必担心黄琬与鲜卑串通之事。”

    “元皓,你是据何判断黄琬不会勾结外族呢?”对田丰能够这么快就把黄琬给摘出去,刘宇倒是很惊讶。田丰笑道:“主公,丰年轻游学之时,曾与黄琬有过一段交往,先帝熹平三年,江夏郡为南方蛮族入侵,司空盛允接书后,因黄琬在侧,便以此事问之,琬奏对曰上邦不与下邦谋,蛮夷之人欺我无备,一时得逞,若姑息,叛者不止南蛮矣。力主征伐。由此可知黄琬以儒臣自居,视外族为仇寇。鲜卑之恶尤胜南蛮,他岂有变节与之勾结之理。”见刘宇面带沉吟之色,田丰又道:“主公若不放心,待明日早朝,以言语试探一下,便知分晓。”

    第二日,黄琬的党羽在朝堂上果然向刘宇发难,而黄琬本人大概是不想将自己暴露在台前,所以他身为苦主并没有向献帝哭诉。作为黄琬盟友的马日磾一派显然是早就得到了黄琬通气,但那马日磾也是老奸巨猾之辈,他为了自身的利益和黄琬结盟,可并不代表他与黄琬之间没有矛盾,让黄琬与刘宇拼个两败俱伤,而后他再渔翁得利,这才是马日磾真正想要的结局,因此,此次黄琬发难,马日磾碍于情面不好不出手,但他这一派中跳出来的,都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喽啰。

    面对黄琬一派的哭诉,马日磾是看热闹,刘宇则是一脸冷漠仿佛此事不与他相干,整个大殿中,对这件事最为关心的,倒是那个坐在龙座之上的汉献帝刘协。没有人会嫌手里的权力太多,对于汉献帝这个拥有天下最至高无上的头衔,本身却没有几分权力的可怜皇帝来说,他对权力的渴望与狂热已经达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董卓倒台,刘协并没有如愿以偿的得到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刘宇当政虽然让他的个人生活比起之前好了很多,但刘协知道,自己的这个皇叔,曾经的老师其实也只是将自己当作一个幌子罢了,他绝不甘心这样的生活。

    刘协的这种心态其实和当初刘宇教授给他的那些强者为尊的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所接受的王者教育都让刘协有着一腔中兴汉室的雄心壮志。当初刘宇是感念到后世国家在世界舞台山举步维艰,处处小心翼翼的情况,又联想到汉唐盛世之时,中国国威远播的大国景象,心中感慨,才向刘协讲述了许多国家霸权,民族主义方面的事情,而他对汉武帝使扬中国国威于域外的推崇,更是让刘协对自己的这位祖先充满了敬佩,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刘协就立志要成为第二个汉武帝,让刘宇口中所说的那种“万国闻强汉之名而战栗”的盛况在自己手中重现。

    只可惜,刘宇这等权臣的存在,让刘协的满腔壮志难以实现,所以,刘协在经历过从董卓手中解放出来的喜悦之后,他心中的那一点对刘宇的感激之情,以及当年两人的那一点师生之谊都已然烟消云散,他心中所想的,只有怎样才能找到机会,将刘宇打压下去,从他的手中取回那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可是,刘宇和董卓大不一样,不但实力强横,而且城府极深,在朝堂之上喜怒不形于色,在民间更是有着仁义的美名,这让刘协急切之间根本就无法下手,而这一次黄琬要为黄寿被杀之事讨回一个公道,这在刘协看来,简直是一个打压刘宇势力的天赐良机

    “黄爱卿,适才廷尉所奏之事,是否属实?”在黄琬一派言辞攻击的空当,刘协突然向一直在堂下低头不语的黄琬发问。他对这个太尉很是有些不满,你说你的儿子都已经死在刘宇手上了,你身为大汉三公,怎么能不执一词,只是在哪里低头沉默呢要知道,你的这帮子手下们再怎么吵嚷,也比不上你这个苦主的痛诉啊

    汉献帝的发问让本来没打算在朝堂上冲锋陷阵的黄琬一时间有些措手不及。这也是黄琬还没有摸透汉献帝的心理,在董卓当政时,所有人看到的,都是汉献帝懦弱的一面,让董卓随意摆布的一面,他们谁都没有想道这根本是汉献帝在隐忍不发,只是认为刘协的确只是一个没有魄力的庸君而已。这样的一个皇帝,与刘宇还有着师生之情,救命之恩,他会反抗比董卓实力还要强大的刘宇?对这种可能,黄琬还有马日磾一派的人根本是想都不会去想,在他们看来,刘协不站在刘宇那边为他摇旗呐喊就已经很好了

    可眼下刘协竟然针对这件事向黄琬发问,黄琬这样的老狐狸顿时就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