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徐州事发 (第2/3页)
内院的密室之中。一进密室,马日便向黄琬抱怨道:“子琰,今天在朝会之上,那刘宇咄咄逼人,竟然会要求陛下将他所录于名单上的臣属一一加官进爵,他这分明是想靠着把持朝廷来专权独断!如果被他得逞,你我都不会有好日子过,我本来想出班反对的,可你竟然阻止我,子琰,你到底在心中打得什么主意!”马日说到这里,气冲冲的做到了桌案旁边。
看着马日怒气勃勃的样子,黄琬却是一笑道:“翁叔兄,你不要着急,我既然不让你出班反驳刘宇的提议,那自然就是有我的道理。翁叔。你平心而论,在你我与刘宇之间,如果需要选一位辅政大臣的话,你觉得皇上会选择谁?”马日被黄琬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一愣神,但思考片刻之后,他还是有些不情愿的回答道:“如果是我的话,我当然会选择刘宇。毕竟刘宇不但有很高的才能,同时也有着极高的威信,如果由他来辅政的话,朝政方面暂且不说。但山东的那些诸侯们肯定不会不卖给他面子的!”马日说完,看着黄琬道:“子琰,难道你也想让刘宇辅政?”
黄琬叹口气。给马日还有自己倒上了一杯茶说道:“翁叔,不是我想让刘宇成为朝廷的辅政大臣,而是我们当今地皇上就是这么打算的!”马日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说道:“皇上也想让刘宇成为辅政大臣?子琰,你是怎么知道的?”黄琬冷哼了一声说道:“翁叔,你可不要小看了我们地这个小孩子皇上啊!他现在虽然年轻,但这些年他能在董卓的手下安然的活下来,那就自然是有他的高明之处。你不要忘了。当初皇上还是二皇子的时候,先皇就曾不止一次的夸赞他是难得一见的可造之材,而后来他在洛阳大乱时所表现出来的气度,连董卓都感到诧异!”
看马日还是有些不明白,黄琬又继续解释道:“像这样地一位皇上,你认为他会不明白你我刚才所说的那些事情?”马日恍然道:“子琰,你的意思是。junzitang皇上对刘宇的用心也是洞若观火,他是有意要顺着刘宇的意思去做的?”黄琬点头道:“不错!皇上这些年时刻都要小心董卓对他进行加害,早就已经习惯了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作为最先考虑地事情,在刘宇如此强势的情况下,皇上当然要考虑怎样选择才能让自己的性命还有地位不会受到威胁。”
说到这里,黄琬不由的叹了一口气道:“翁叔。你说,如果皇上选择的是我们的话,我们有能力保证皇上不会被刘宇所迫吗?”马日在黄琬地询问下沉默了,他当然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汉献帝真的选择了自己一方的话,自己这边根本就不可能有多余的力量能够保证刘协的安全还有地位。毕竟刘宇地手中是有着二十万地益州大军。而自己这边却是一点兵权都没有。真正的权利争夺,永远都是要靠着手中地实力才有发言权的!
马日虽然没有回答黄琬的问题。但黄琬也相信马日不可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他并没有继续等待,而是接着向下说道:“手里没有兵权,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弱点!如果不想办法将兵权弄到手,我们将永远不是刘宇的对手!”“所以你才将皇甫义真推上去?”马日看着黄琬问道。黄琬点点头道:“不错,皇甫嵩世代将门,他领兵的话,就算无法击败刘宇,日后我们也不会没有一点反击之力!”马日可不像黄琬那么乐观,他忧心忡忡的说道:“子琰,你的计算倒是很好,但问题是,皇甫嵩手下现在只有一万人马,就凭着这一万人马,怎么肯能抵挡二十万益州大军!”
黄琬自信的一笑说道:“这一点翁叔不必担心,按照我朝定例,长安的卫戍兵马必须在两万人以上,刘宇虽然不会那么痛快的让我们去招募兵士,但这两万人的基数,却不是他能够说免除就能够免除的,到两天后的朝会上,我们就向皇上奏请恢复长安卫戍军的原有规模!想来刘宇也不会有什么理由阻拦的!”
马日点点头道:“你这说得倒也不错,不过单凭两万人,我们依然不是益州军的对手啊!”黄琬道:“当然不是对手,但我所计划的也不止是这些!翁叔,你应该知道吧,在这长安附近的山地之中,有着好几支在黄巾之乱时便出现的乱军吧?”马日的眼皮一跳,他当然知道这几支所谓的黄巾义军的存在。当年的黄巾起义在大汉的波及范围极为广大,连远在南方的交州都出现了打着黄巾军名义的乱匪,就不要说紧挨着洛阳的长安地区了。
只不过因为长安是大汉的西都,京兆尹地区的防卫还有官军力量远远超过大汉地一般郡县,所以那些黄巾军刚刚打起旗号,便被长安地区的官军迅速的镇压了下去。当然。这里所说的镇压其实并不彻底,只不过是将原来在明面上到处游荡的黄巾军给打入了深山之中而已。不过本着眼不见心不烦的原则,长安地区的官兵对于躲入深山,不是经常到京兆尹来惹是生非的贼寇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如此一来,长安地区的黄巾军一直存在了下来。
后来刘宇征讨西凉的时候虽然也注意了一下京兆地区地匪兵,但他当时并没有到长安地区,所以对于京兆东半部分的黄巾军并没有进行肃清。再后来,董卓进入洛阳,使得天下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大汉各郡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混乱,而长安地区的黄巾军也借着这个机会从深山中跑了出来,到处侵扰京兆地区的州县。只不过当时镇守长安的正是剿除黄巾军的名将皇甫嵩,可想而知,这些一脚踢到了铁板上的黄巾军落了个什么样的下场。皇甫嵩仅仅出兵一次,就将京兆地区的黄巾军消灭了一半,剩下地那些人又屁滚尿流的跑回到山中躲藏。
也多亏当时皇甫嵩因为西凉一带的事情难以分心,再加上董卓进入洛阳,朝局的变动也让皇甫嵩心中很没有底,所以在清剿了进犯州郡的黄巾军之后。皇甫嵩并没有继续深入而是收缩兵力回到长安,静待时局变化。因为这个原因,长安地区的黄巾军再次逃过了一次灭顶之灾,他们在庆幸之余,平日里行事也就更加的小心了。
再后来皇甫嵩地兵权被李所夺,一代名将成了摆设,李的才干虽然也有。但毕竟比皇甫嵩差得远,本来这是长安黄巾军的一次发展的机会,但已经被皇甫嵩打怕了的黄巾军这次也不敢再重蹈覆辙,要知道皇甫嵩虽然被剥夺了兵权,成为了摆设,但虎瘦雄风在。单单是皇甫嵩的名字,就足以让那些黄巾匪军们心惊胆战,不敢轻易进犯长安了。托了皇甫嵩地福,在李统领长安大军的时候,藏在山中的那些黄巾军并没有出来闹事。而李也不想多生事端,于是这两方势力便达成了一种妥协。大家互不侵犯。黄巾军只是打劫一下过往的商人还有民众,再放肆一点。就去骚扰一下京兆东部的一些小村落,从那里取得粮草补给,不过不管怎么说,黄巾军还是继续存在了下来。
之后董卓被山东诸侯所迫,不得不放弃司隶地区,退入关中,沿途上被强行迁移至关中的司隶百姓们,不断地逃离董卓地部队,一部分通过各种小道逃入了益州,而还有一部分则是选择了加入黄巾军,落草为寇。就在黄巾军刚刚出现的时候,司隶地百姓都将黄巾军当做是毒虫猛兽来看待,但在这场董卓索引发的动乱中,不少的洛阳民众开始认为黄巾军所宣扬的那青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是正确的,他们也开始寻找一条能够反抗压迫的道路,所以自动加入黄巾军的民众,不管老幼,也足有好几万人。这个时期也就成了黄巾军发展的黄金时期。
真正加强了京兆黄巾军实力的,是在溃逃到长安的路上,因为对董卓失去信心的那些散兵游勇。不管董卓的军队到底战斗力如何,至少这些逃兵们也都是经历过正式的军事训练,同时参加过大型实战的人,这些兵丁的加入,使得京兆黄巾军的战斗力又再度增强了几分,而这时黄巾军的人数也逐步接近十万。
董卓在长安安顿下来之后,面对关中的一些棘手问题,他开始打起那些黄巾军的主意。关中那个时侯就缺两样东西,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粮草,而那些黄巾军中不缺青壮人丁,而在他们的山寨中更是有着数量不少的粮食以及财物,剿灭了黄巾军,既可以得到劳动力,又可以得到大量钱粮,这么一举两得的事情,董卓当然很愿意去做,所以,京兆地区的黄巾军在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又迎来了大清洗,几次军事行动,消灭了三四万黄巾军,剩下的那些零散的黄巾队伍明白自己原不是董卓的对手,于是他们便聚集起来。通过联合来增强自己的防御能力。
黄巾军也整合起来了,董卓对黄巾军的剿除也停止了,因为董卓已经得到了足够地壮丁还有钱粮,没有了动力,董卓自然不会让自己的士兵丧命在剿除黄巾的行动中。就这样,黄巾军再次逃过一劫,而经过这次打击,长安地区原有的黄巾军势力最终整合成三股较为强大的势力,也就是白波帅韩暹、李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