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各有打算 (第2/3页)
对于这些诸侯,刘协就算是传下一道旨意,到最后能有几个人能够按照旨意去办事,都是一个未知数!想来不去执行的人会更多一些!
在这么一种艰难的条件下,势必要有一个人出来辅政,而辅政的人选,在具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能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能够令诸侯们感有压力的实力,而刘宇恰恰就符合这所有的要求。如果由刘宇出来辅政的话,凭着他大汉第一名将的名头,还有益州强盛的军力,相信山东的那些诸侯们还是会在好好掂量一下自己实力之后,乖乖听从朝廷圣旨的。至于说施政方面,刘协也比较放心,毕竟从多年来对刘宇的评价上来看。这个人绝对不是个残暴的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还有着诸如善人,贤王之类的由百姓奉上的美誉,这样的一个人,相信他不会做出什么暴政。
总之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刘宇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辅政人选。同时他头上的那顶汉室宗亲的帽子,也能够让已经对外臣产生了极强的排斥心理的刘协稍微的心安一些。所以刘协在决定同意刘宇的请求的同时,也已经做出了让刘宇成为辅政大臣的决定,有了这两个决定,那接下来的封赏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刘协在拍板之前,还是向黄琬还有马日那边看了一眼,毕竟这两个人是现有的除了益州一派之外长安其他官员的领袖。这么大的事情,刘协总要征求一下他们两个的意见才好。黄琬对刘宇的要求已经默认,而马日虽然心中有所顾忌,但看到黄琬不开口,他也就保持了沉默。见这两个人都没有表示反对。定了。
“皇叔所言极是!”刘协微笑着看着刘宇说道:“皇叔手下的这些臣僚,尽皆是我大汉的英才,朕能够有皇叔还有这些英杰们辅佐,何愁我大汉社稷不能中兴!今天其实就算皇叔不说,朕也是打算要对皇叔手下的这些功臣们进行封赏的,如今皇叔既然已经开了口,朕当然不会反对。不过皇叔军中有功之人,朕还并不都认识,这样,请皇叔先草拟一份奏章。将军中立有功勋者的名讳都写下来,同时将为他们求取的官职也标注在后。这样朕也好下旨!”
刘宇一笑说道:“臣在此多谢皇上的恩典!至于说推荐有功人员的名册,臣其实也已经准备好,单等皇上能够恩准了!”一边说着,刘宇从袍袖中摸出一本奏章,起身走了两步,交给了刘协身边的内侍手中。说起这奏章,却也与益州有着关系。两汉时代,大臣们向皇帝呈递自己的意见,也就是呈递奏章的时候,一般都是用竹简作为奏章的载体。虽然在东汉中叶,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使得纸张在大汉的土的上逐渐的流行开来。
但蔡侯纸的制作成本比起竹简来还是要高着很多倍!所以虽然纸张在上层社会,比如官员与官员之间,豪富的商贾之间都开始经常的使用,但却一直没有成为书写奏章的第一这里面纸张的价格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奏章一般字数很多,而东汉时期的纸张大多是类似于绢纸一般的类型,书写起来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书**底,而且在书写的过程当中,需要小心的的方也多,所以官员们为了求方便,求实惠,还是继续使用竹简书写奏章。
按照原来的历史进程的话,纸张的全面推广是在唐朝时期,可刘宇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历史进程,益州的造纸作坊,如今已经能够大批量的生产各种各样的纸张,其中包括了硬纸还有软纸,纸张的制造成本也一下子下降了好几倍,这就使得纸张的使用,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出现了一个大飞跃!本来,作为文字的载体,纸张和竹简比起来就有着太多的优势,而如今纸张价格昂贵这唯一不如竹简的的方也已经被改善了,那天下需要书写的人们当然不会弃方便而用拙劣!
由于纸张的大面积普及,朝廷中用来书写奏章的竹简也全部都换成了纸张,不过并没有出现后世明清时期的那种折本形式,而是一直采用卷筒的形式,也就是将奏章卷成筒状,再用丝绸扎好,在纸卷的上面贴上奏章的名称以及上呈者的姓名,官职等信息。这其实就是从当初将竹简卷在一起的模式演变过来的!
没有采用折本模式,这倒广奏折的样式,而是他一直就没有注意过这些细节方面,在刘宇看来,奏章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不影响人们阅读,既然什么形式都可以,那自己何必要多此一举去改变朝廷中已经通用的那种奏章形式呢!当然,奏折在便携性还有文字内容的可容纳性上都要比这种卷筒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益州境内,刘宇还是向手下的这些官员们提起过用奏折的形式上奏章,而益州的官员们在使用了几次蜀王府统一发放的奏折之后。也觉得十分的好用,所以在益州境内,奏折事实上已经成为主流的呈文模式。
不过在长安,刘宇还是继续采用卷筒式奏章,他不想什么事情都显得和别人与众不同。刘协刚才说让刘宇先下去草拟一份奏章,然后在进行批复。本来是想能够先将这件事拖上一拖。虽然最后还是要批准,但那样的话,总还是能够体现出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哪知道刘宇竟然已经在事先已经写好了奏章,这让刘协的脸上顿时有点挂不住。
刘协倒不是因为心疼这些官位而心情不好,他之所以感到气闷,是因为他从刘宇已经准备好奏章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刘宇在上朝之前,其实已经是做好了所有的准备的!他根本就已经预料到了今天朝会上可能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这透了的感觉。让汉献帝感到十分的不舒服,也难怪,如果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被另一个人提前料中,而且预料的一点不差。那被料中的这个人心中肯定是极其郁闷的,因为这代表着自己的行为都在对方的指掌之中。
但刘协这个时侯也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发怒,得罪刘宇是刘协现在最希望能够避免的事情,所以在接过奏章之后,刘协只好干笑两下掩饰自己的尴尬,而后强笑着说道:“原来皇叔已经准备好了奏章,人人都说皇叔心细如发。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刘协这话中就带了一点嘲讽的意味,但刘宇是谁,他当年可是能把瞎话当成真话说。而且说起瞎话来从来不眨眼不脸红的厚黑一族,刘协的这点小小讽刺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所以在刘协说完之后。刘宇一点都不着恼,反而一躬身向刘协谦逊道:“陛下谬赞了,臣也不过是想尽可能的为陛下减轻忧劳罢了!”
让刘宇这么一弄,刘协反而有些下不了台,他的话中可是一点赞赏刘宇的意思都没有,可人家就这么顺杆爬上来,而且还煞有架势的谦逊了一番,真是让刘协感到哭笑不得。“真没想到,刘宇竟然还有这么牙尖嘴利的一面!”刘协的心中恨恨的想到,在他的印象当中,刘宇一直都是以象出现的,当初担当自己老师的时候,更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像极了得到成仙的高人。可现在的刘宇,那种表情却和市井间的无赖十分的相似!
恐怕这才是刘宇的真面目吧!刘协心中警惕起来,他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对刘宇的了解其实是十分的片面的,在对待自己对手的时候,刘宇恐怕从来不会用什么道德底线来约束自己,在刘宇看来,一场斗争,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胜或者败,就像后世的一些大佬们曾经说过的,不是东风压过西风,就是西风压过东风,那些所谓的声讨,所谓的质疑,都不过是失败者无奈的叫嚣,从效果上来说可说是没有任何的一点的用处!有那个叫嚣的时间,倒不如去想想如何才能让自己翻身才是正经!刘宇看不起那些没有力量却还整天吵吵的废物,而他自己也绝不会犯废物才犯的错误!
见识到刘宇精于权术的一面之后,刘协更是丧失了和刘宇继续这样斗下去的心情,反正本来就已经决定要将刘宇作为自己的辅政大臣,所以刘协打开刘宇的奏章扫了一遍之后就直接用朱笔做了批复,刘宇所保举的人,所保举的官职全部都恩准,在奏章上批完之后,便交给黄门侍郎,当即草拟圣旨,正式册封相应的这些官员们官职。在这次册封的人中,位列三公的共有两人,升任司徒的刘晔,另一个就是升任司空的陈群,而位列三公之下的九卿,则有八个被益州集团包揽,另外的那些没有当上三公九卿的人,也都比自己原有的官职连胜了两级,这一下,益州一下子多出了文武二十多个大臣,能够有资格参加平日里举行的普通朝会!也就是说进入了最高决策层!
大朝会和普通朝会是完全的两个概念,如果说大朝会是后世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话,那么普通朝会就是人大常委会。能够进入大朝会的,是两千石以上俸禄的大臣,而能够参加普通朝会的。则必须是俸禄超过两千五百石的高级官员。刘协在批这份奏章的时候,并没有细看奏章中的内容,因为他认为反正这些东西看了也没有用,不过当他听到身边的侍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