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政治集团 (第2/3页)
得忧心忡忡的说道:“蜀王将长安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恐怕他所图非小啊!”
黄琬两人听到皇甫嵩的话,眼中都露出了高兴的神色,很显然,皇甫嵩的心中已经对刘宇产生了怀疑。黄琬叹口气说道:“蜀王乃是皇上的皇叔,当初又受先帝的托孤之重,本来我们也不应该有所怀疑的,可现在蜀王将皇宫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我和马太傅真是很担心啊,如果蜀王真的辜负了圣恩,想要和那奸臣董卓一般行事的话,那天下黎民、江山社稷可就要遭逢一场大祸了!”皇甫嵩却皱着眉说道:“太尉大人,如果蜀王千岁还是我所认识的那个蜀王的话,我相信他不会做出这种事情。”说到这里,皇甫嵩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道:“事实上,就算刘宇真的有心要反叛,以我现在这种赋闲在家的情况,也是无法帮得上朝廷什么忙啊!”说完,皇甫嵩露出难以掩饰的失落神色。
黄琬连忙说道:“皇甫将军,我和马太傅这次前来见将军,一来是为了向将军询问一下,益州的二十万大军是不是能在三天内到达长安,另外一件事,就是想向将军征求意见,我们准备在三天之后的大朝会上联名上表,请皇上将京师卫戍兵马交给将军统领,不知将军意下如何?”皇甫嵩闻言吃了一惊,眼睛不由得盯着黄琬看了片刻。他现在已经不是对政治完全一窍不通了,黄琬的这个建议,虽然看起来对自己很有利,但事实上却是将自己和刘宇摆到了正面冲突的台面上。但是,皇甫嵩虽然看出了黄琬的用心,可他还是坚定的点点头说道:“那就多谢两位大人的美意了。我在府中的时候,也已经知道。益州大军如今刚刚到达武功,所以请两位大人放心,他们是不可能在三日内到达地!”
看着心满意足的从自己家中离开的黄琬还有马日,皇甫嵩的心中却是轻叹了一口气。地确,如果是步兵部队的话,从武功赶到长安怎样也要花费将近七天的时间,但如果是骑兵的话,这个时间就会缩短至少一半,也就是说,如果是骑兵部队的话,三天之内赶到长安的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益州不缺骑兵,而且益州的骑兵数量也不少,皇甫嵩知道,仅仅在他当年还驻守在长安地时候,益州屯驻在汉中的骑兵部队的数目就已经超过了六万,后来益州和西凉之间又发生了几次战争,如果算上这些战争中所缴获的战马的话。那么益州的骑兵数目将会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自己和刘宇正式地站到对立地位置上。真的是个正确的选择吗?皇甫嵩不由得苦笑了一下,就算是他这样心高气傲的武将,在面对刘宇的时候,也是感到自己实在是力不从心,刘宇的强大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抗衡的,更何况全长安的兵马加起来,恐怕也不够益州大军的一次冲锋,这么苛刻地环境,就算自己能够顺利地执掌长安兵权。到头来,恐怕也不会落得一个什么好的下场吧。但皇甫嵩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坚持,而军伍就是皇甫嵩的坚持,当初因为不满董卓地专横跋扈。皇甫嵩迫不得已离开了军队。但对于一个从小就接受军人教育地将领来说,手中没有了兵。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地意义。所以皇甫嵩并不打算放弃这次能够重掌兵权的机会,哪怕对手是刘宇!
黄琬还有马日就是这样一家一家的拜访了长安城中的官僚们,对这些官僚,他们不断的诱之以利,晓之以义,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多数身在长安的高级官僚都加入到了他们的小团体之中,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势力,黄琬相信,只要刘宇能够按照正规的程序来,那自己这方势力就绝对不会输。只要在朝堂上,大臣们形成了既定的决议,那么刘宇如果不用强的话,那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轻易的推翻这些决议!但黄琬千算万算,就是没有想到刘宇一边竟会突然多出这么多的官员。虽然刘宇嘴上说,这些人都是益州的臣属,但黄琬看得很清楚,这些人穿的,都是朝廷的官服!
“蜀王千岁,今天是朝廷的大朝会,按照惯例,只允许在京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参加,您现在把这些您在益州的属下都带到朝堂上来,恐怕不是很合规矩吧?”马日这个时候凑上来,看着刘宇身后的这些生面孔说道。刘宇好像愣了一下,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好半天,他才止住笑声,眼中闪过一丝计谋得逞的喜色,向马日说道:“不好意思马太傅,是我刚才说的不够准确,其实这些人,不但是我益州的臣属,他们同时也是我们汉室的忠臣!来,我来向你们介绍!”说着,刘宇指着郭嘉等位列在第一排的官员依次介绍道:“这位是少府郭嘉,这位是大司农刘晔,这位是大鸿胪顾雍,这位是太常卿陈群……这位是镇军将军张翼!”从文臣到武将,刘宇一个个的向朝廷的这些官员们介绍着自己的手下,同时他也在得意的观察那些官员们吃惊非常的表情,因为这些表情会让他感到十分的愉快。
刘宇之所以会要求在三天之后才召开大朝会,目的就是等到自己的这些手下们来到,刘宇深知,在现在的这个汉室朝廷中,并不是只要有兵有将就能够主宰一切的,诚然,向董卓那样的话也可以达到统治朝局的目的,但那样一来,自己就会成为天下诸侯的公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就会蜂拥而至,给自己带来天大的麻烦。刘宇想要的,是一个能够不依靠武力就能够控制的朝廷。这就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作为统治的后盾。
而政治力量就是靠着大臣们的集结而形成地,刘宇深知,在长安的这些旧官僚之中,能够完全倒向自己的官员,数目肯定不会太多。毕竟像黄琬、马日这样的老臣子,他们在朝廷中混迹了这么多年,在人脉上要比来自益州地自己有着太多的优势,如果想要和这股力量对抗的话。那自己也要掌握相等甚至是更强的政治力量才行。
因为这次出兵长安,刘宇本来就是势在必得,所以在孙琳所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中,有着来自益州的超过七成的文职人员,像刘晔、陈群这些益州重臣,也同时跟随大军一起来到关中。也许二十万大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飞越上百里的路程出现在长安,但这些大臣们却可以在数万骑兵部队地护送下,在三天之内赶到长安。参加这次朝会。刘宇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利用那二十万大军来强迫朝廷中的官员,他真正的王牌,是自己手下的这些臣僚。
从董卓当政开始,刘宇就一直和董卓保持着一种十分暧昧的关系,他们既不是仇敌,也不是盟友,刘宇虽然时刻不忘在口头上表示一下对董卓的愤慨。但事实上。他却从来没有发出一兵一卒去和董卓打擂台赛。董卓也很识趣,他自知不是刘宇的对手,所以从他上台开始,他就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拉拢刘宇,刘宇地官职能够一升再升,达到今天的位置,董卓事实上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朝中有人好做官,在朝廷中既然有董卓这样的内线,益州自然不缺官职!
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刘宇给益州的那些能够在能力上有所凭借的臣属们都弄上了一个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其实有些官职,比如九卿中的这几个官职,是需要官员在朝廷中供职的,但益州地官员显然不可能出现在长安做事,所以董卓在给了刘宇这些官职之后。他自己又在朝廷中弄了一套相同的班子。用来维持朝廷的正常运作。于是,就出现了同一个朝廷当中。同一个官职在同时有两个人担任的情况。要知道,像三公九卿这样的官职,可都是实职,并不是那种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地虚职,董卓竟然将这些官职轻易地丢给刘宇,说明他真的是对刘宇下了大功夫。
得益于董卓这种想要交好自己地心态,刘宇的手下出现了一大批食禄在两千石以上的汉朝官员。当然,在益州的时候,官员们之间厘定品阶,其实是按照益州自己的法度来的,像三公九卿这样的名号只能算是个名誉称号,真正有用的是三省六部的那些重要职位,官员的俸禄也完全是按照益州自订官制来确定的。所以大家都不是太在意这些称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