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七章 一触即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七章 一触即发 (第2/3页)

何况,在那个黑暗地世界中想要独善其身,谈何容易,在各方势力地夹缝之中求存,不被任何一方势力所利用,不想任何的势力低头,稍有不慎,就会招致灭门灭族地下场,这样每天生活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般的生活,还不如放下那些权力,做个自由的平民百姓!

    “你是因为董公的遗命,所以才甘心到情报部做一个不会有什么前途的士兵,而不是通过科举,凭着自己的才华成为我益州的官员吗?”这个理由好像能够说得过去,但刘宇还是觉得有些过于牵强。不出所料,董举神色黯然的摇头道:“虽然先祖有此遗训,但小人会去情报部,却并非因为这个原因。实不相瞒,家父在十年前就已病逝,小人是被母亲一人含辛茹苦的带大。本来准备遵循先祖遗训,继续以耕田为生,哪知家母两个月前忽然身染重疾,亟需银钱养病,而我家百年来世代耕作,家中根本没有余钱,所以小人不得已便投效情报部,做个传讯的差事!”

    原来如此。刘宇点了点头,虽然说这个事情有点老套,但却是这个乱世随时在发生的。这个董举是比较幸运,能被自己发现,而自己注意不到的可怜人,则更是成千上万。“这样吧,”既然知道了缘由,刘宇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待会儿你就将令堂送到太医院去,孤派人去和张院正说一下。让太医院最好的郎中为令堂诊治,当然。这些诊疗费用。就由官府承担。”董举让刘宇这么一说,忍不住又惊又喜,但终究是惊大于喜,连忙俯首道:“多些殿下厚恩,但小人不过是个小小的传讯兵士,身无寸功,实在是不敢领受殿下的恩典!”

    刘宇一摆手道:“你现在是个传讯兵,但很快就不是了!孤有意让你去刑部任个给事中,不知你意下如何?”这下不光是董举吃惊,连郭嘉都有些惊讶。六部给事中是益州采用新官制之后重新确定职权地一个职位,刑部给事中是刑部官阶中的第五等品阶,为正六品官员,负责对刑部各司地事务进行稽查。虽然品阶不高,但也是个举足轻重地位置,但最重要的是,董举现在可还是个没有任何官位的小小兵士,他甚至连个孝廉都不是,就算给事中只是个六品官,但骤然就让董举担任的话。那也是极为出格的,一个白身百姓竟然一举成为六品官,简直可说是一步登天了。

    董举现在是彻底被刘宇的话给吓着了,他虽然对权势并不是很在乎,但骤然间从一个小小的传讯兵变成正六品的官员,任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的。不等董举推辞,刘宇就继续说道:“高平,我知道令祖董公有遗训。不许子孙从政,但当年王莽作乱,乾坤大乱的时候,令祖不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而追随世祖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如今天下之局比起王莽之时更加混乱。奸臣当道。诸侯纷争,想来董公若能复生。也必然会为了天下百姓而挺身而出!高平身为强项令之后,又岂能坐视天下万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孤观汝有乃祖之风,故而才恳请汝能答允!”

    刘宇是钦封地王爵,可如今竟然对董举这样一个小小士兵说一个请字,任由董举再有什么理由,也不能再做推辞了,再说,他们老董家的人从董宣开始就一直是吃软不吃硬,所以董举也只好诚惶诚恐的接受了刑部给事中的任命。因为急于要将母亲送往太医院诊治,所以董举在确认刘宇确实将情报拆封之后,就先行告退了。

    待董举离开之后,郭嘉才向低头看情报的刘宇问道:“主公,董举虽然是强项令董宣的后代,但主公就这样将他任命为给事中,是不是有点轻率?”刘宇并没有抬头,一边看着军报一边说道:“奉孝不必担心,董举此人,确实是有董宣的风骨,给事中的品阶虽然不高,但职责重大,六部管理天下政务,稍有差池,就关系万民福祉,给事中乃是为了监察六部而设,若是不得其人的话,那就会成为摆设,像董举这样不畏权势,不贪名利的人,是最适合不过了!”

    郭嘉默然,刘宇说地一点都没有错,正因为是监察六部,所以给事中可说是处在权力冲突最为激烈的地方,那些想要以权谋私,或者贪婪腐化的人,他们所实行的政令肯定会给天下的百姓造成很大的损失,给事中正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才设置的,而一个意志不坚定地人如果担任了给事中的话,那非但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让官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恶劣,像董举这样宁折不弯的硬汉,确实是最适合给事中这个最容易被腐化地职位。

    想通了这件事,郭嘉地注意力就集中到刘宇手中的这份军报上了,此时刘宇已经将军报看到了最后,而他地眉头也已经的皱成一个川字。“可恶,怎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刘宇看完军报之后,很是郁闷的嘟囔了一句,这话声音并不小,所以郭嘉听得也很清楚。难道军报上是坏消息?郭嘉在自己心中猜测到。如今益州风调雨顺,四周的诸侯们也都不敢向益州有什么不敬的举动,想要收到一份坏消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这能是什么坏消息呢?

    郭嘉还在猜测,刘宇却已经将情报递了过来。就算是绝密情报,在拆看之后,就可以由拆看人自行处置了,而郭嘉身为军机大臣,他的权限也足够作为第二个观看这份军报,所以郭嘉并没有任何推辞,就将军报接在手中。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这封军报主要就是向刘宇汇报两件事情,第一件。就是董卓已经将新城建好。并将这座由数十万民夫没日没夜工作了数月,付出了上千条人命才能够如此迅速建好的新城命名为坞。同时,董卓还大肆抄掠关中世族,将那些根底雄厚的世家几乎抄了一个遍,由此得到了数不胜数的大量金银珠宝,至于钱粮就更是无法计算。根据那些董卓的手下进行粗略地估计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坞中的粮食,足够使用三十年!

    这样巨大地一笔财富,全部被董卓派人运送到了坞。董卓是高兴了,但关中地百姓们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钱币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方便流通的,可如今大量的钱币被董卓纳入了自己的私囊,导致了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急剧减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缓解钱币矛盾,也为了能够进一步的聚揽钱财,董卓下令将大量的已经通行天下数百年的五铢钱尽数毁坏,还下令将所有地铜人、铜钟和铜马打破,重新铸成小钱,作为通用货币。

    那些粗制滥造的小钱不仅重量比五铢钱轻。而且没有纹章,钱的边缘也没有轮廓,不耐磨损。这些钱币形象方面的不堪倒还是小事,但粗劣的质量以及重量严重缩水,这些新发行的小钱的流通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迅速贬值,物价疯狂上涨。根据情报部搜集到的情报来看,如今在关中想要购买一石谷米的话,就大概要花费数万钱。要知道。这些钱可不是后世轻便地纸币,而是实打实的铜钱啊,数万枚铜钱,即便是重量缩水,可就算是一个壮汉。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搬得动的。每次购物,都要赶着马车。带着一箱一箱的铜钱去购买,搞的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百姓的生活陷于极度痛苦之中。董卓却利用搜括来的钱财,整日歌舞升平,寻欢作乐,生活荒淫无度。

    此时豪华的坞建成,董卓便不在已经被他弄得凋敝不堪地长安城中呆着了,他在民间大肆挑选了数百个俊美的少男美女,全部送到坞去充实城池,当然,也是为了方便他平日的荒淫无度,至于金玉、彩帛、珍珠,那更是在坞的仓库中堆积的不知其数。而董卓地那些家眷也都和董卓一起迁到了富丽堂皇地坞中居住。

    不过这时的长安名义上还是汉朝地首都,为了能够牢牢的控制住朝廷,董卓还是要是不是的回到长安去视察一圈。他这样往来于长安和坞之间,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每次来回,朝廷的公卿们都要在横门外等候送行或者迎接,而董卓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也是为了能够多少的笼络人心,便经常在长安城外的大道之旁设立营帐,与朝廷公卿聚饮。当然,董卓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人吃饭,每次他都会弄出点花样,比如烹煮或者烧烤活人,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如此的倒行逆施,使董卓的权势达到一个顶峰的同时,也让反董卓的势力达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