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第3/3页)
随他,想要借助他上位的那些士人,在没有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下,心生怨恨也就不足为奇了。
像这种因为个人私利而和董卓发生冲突的人经过这段时间的积累,已经成了反抗董卓势力的一支主力,而这支主力军地首领。也就是当初与董卓好的像是一家人的现任司空黄琬还有司徒杨彪。黄琬和杨彪这两个人之所以会和董卓扯上关系,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权利**。当时大汉朝所有做官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朝堂成为三公,很多人为了这个目标可以奋斗挣扎一生,到最后能够坐到那个位置上的,也不过几人而已。
黄琬还有杨彪就属于那种有上位地野心。但凭借自己地实力。就算运气好,也在朝廷中熬上个几十年才能达到目的,几十年,这对于黄琬还有杨彪这种野心勃勃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长了,他们根本就耐不住那种寂寞,可汉灵帝时代的朝堂之上,资历比他们强上百倍的人比比皆是,想要一步登天。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在他们不知应当如何牟取权力的时候,老天爷送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董卓进京,天下大乱了。作为政治投机分子,黄琬和杨彪这次没有看走眼,他们选择了比他们更加疯狂的董卓作为合作对象,他们费尽心机,帮助董卓在大汉中央朝廷中站稳了脚跟。清除掉了一批又一批原本会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老资历,绊脚石,目地只有一个,就是成为三公!董卓对这两个党羽的心态很清楚,在他看来。自己掌握了朝权之后,提拔一两个人成为三公不过是小菜一碟。
董卓从不担心别人成为三公会为他制造出障碍,因为在他手底下的三公早就只是一个空壳子,一个好听的名称罢了。大汉的官爵中,三公又不是最高最后的官爵。比三公更高层次的官爵同样存在。比如太师,又或者在哦啊就已经灭绝多年的丞相。总之。董卓所追求地,是最大的权力,是无人能够分享的权力。所以黄琬和杨彪最后虽然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三公的名位,但却被剥夺了本应享有地权力,这种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很快就让两人有了一种被骗的愤怒。
有了导火索,矛盾的爆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加上董卓强迫百官跟着他一起从洛阳跑到长安这件事让黄琬和杨彪都感到很不痛快,所以他们两个就开始着手联络那些和自己一样,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地官员们,想要寻找机会,一举推翻董卓,至于说推翻董卓地理由嘛,推翻董卓还需要理由吗?
别看黄琬还有杨彪所联络的那些官员地地位不是很高,但胜在人数多,范围广,长安朝廷内几乎各个官署衙门都有他们这个党派的人,他们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是经历过汉末结党对抗宦官的事件的,如今再次结党抗衡董卓,可说是轻车熟路,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效率上都很完善,而他们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给董卓造成的麻烦,也是让董卓着实的头痛了一把。虱子虽小,但要是多了也会咬死人的,接二连三发生的不利于自己的事件,让董卓的脾气更加暴戾起来,他从一开始的残酷对待每一个敌人,发展到残酷对待每一个有可能成为敌人的人。
同时,董卓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用来立威恐吓朝臣的时机。他在长安经常举行公卿之间的宴会,而在宴会之间,或斩杀降卒,或残害异己,手段毒辣,极尽血腥之能事,很多大臣从董卓的宴会上回到家中之后,连续几日不进茶饭,每到夜间则常坐噩梦,由此可见董卓的那种倒行逆施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极度的恐怖统治并没有根除掉反对势力,反而使得长安的朝臣们更加团结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来对抗董卓,这些方法之中,自然包括联络其他在外诸侯兴兵讨伐董卓。上一次诸侯讨董,虽然最后局面应该算是个不分输赢,但董卓对于那些诸侯们也确实是极为忌惮,他自己也不确定,如果再有一次诸侯联盟,那自己是不是还能够撑得住,于是大臣们平素来往寄送的信件就被董卓严密监视起来。这种方法确实有效,一开始董卓的确是斩杀了一大批和诸侯有联系的官员,但随着朝臣们警惕性的提高,这种明显的联络信件顿时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层出不穷的暗中送信的手段。
除了往来信件,使节来往也是和外界联通的一个重要通道,猜疑之心日益严重的董卓,又怎么可能派一般的朝臣离开长安到天下最强势诸侯蜀王刘宇的地盘上来呢!于是董,这个在董氏家族中地位甚高的嫡系人员便只好扔下自己的兵马,跑到益州来充当使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