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曹孟德收得贤士 (第3/3页)
朗之后,再寻明主,尽展胸中所学为是!”
就这样,叔侄二人在家中随时派人出去搜集关于讨董大战的信息,而后对参战的诸侯逐一加以比较,最终,他们的目光落在了曹操地身上。本来在荀攸的眼中,当年的曹操虽然颇有才具,但身上却缺少了一种成大事者应有地气势,简单点说,就是缺少了一种领袖地魅力。但这次再见曹操,他惊讶地发现,曹操变了,而且变化很大,一言一行之间已经开始隐隐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可抗拒的威严,而且从他地身上,还产生了一种令人心折的气势,就仿佛是一块磁石,紧紧的将周围的铁屑聚拢起来!
原有的一点担心就此烟消云散,荀攸心中一宽,自己苦苦寻找了多年的,能够将这混乱的天下带向统一的明主,如今终于出现了。曹操拉着荀攸诉说了一阵旧日情谊,这才看向荀攸身边的那个二十四五岁,眼中闪烁着成熟睿智光芒的年轻人。
伯乐会相马,曹操却是会相人,他一眼就看出这个青年文士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因为这个人所带有的那种智者的气息,竟然比他一向佩服的荀攸还要稍稍强上一些。“公达,这位先生是?”曹操的眼睛看向荀攸,疑惑的问道。
荀攸呵呵一笑,向曹操拱手道:“曹公,我来为你介绍,这位就是我本家的族叔。荀彧,荀文若。”曹操吃了一惊,连忙问道:“莫非是被南阳何颙先生称为王佐之才的荀文若?”荀彧淡淡一笑说道:“何公当日缪赞,彧实在是不敢当此殊评!”
曹操真是觉得自己的惊喜一个接一个,来了一个有着张良之才的荀攸不说,竟然还拉上了一个有着王佐之才的荀彧!狂喜之下,曹操连忙下令就地安下营寨,他却在这个时候一一向荀家叔侄介绍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对于曹营的大将,荀彧两人的评价都很高,因为很明显,曹操手下的这些人都有着大将之才,稍加磨炼,就都能够独当一面,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曹营众将里面少了一个像吕布那样的绝世猛将。
当曹操介绍到陈宫的时候,荀氏叔侄连忙向陈宫施礼,荀攸道:“攸自年轻之时,就听闻公台先生刚烈忠义之名,又听人言先生智记过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陈宫连忙还礼道:“宫岂敢当此赞誉,某虽小有谋略,但智计却迟,怎赶得上贤叔侄惊才绝艳!”
说话间,众军已将营寨扎好,曹操就将二荀请至中军帐中,众人落座,曹操便向两人问道:“两位先生此来,想必有何见教?”荀彧道:“我与公达在颍川多闻诸侯讨董之事,因听到曹公兵败洛阳,故而前来相见。”曹操的脸顿时一红,这兵败之事虽然是出苦肉计,但也确实是曹操心中的一块隐痛,此时又被荀彧提起,曹操也只能叹口气说道:“曹某用兵无方,有勇无谋,以至于断送了数千兵士性命,实在是羞于见乡中父老,也让两位先生见笑了!”
荀攸一笑,宽解道:“曹公,胜败乃兵家常事,无需自责介怀。不过,曹公有公台先生在身边辅佐,还会中了董贼的奸计,实在是令人扼腕。”陈宫在一旁赧然道:“宫身为军师,却不能为主公定计,实在是惭愧!”曹操连忙阻住陈宫道:“都是曹某刚愎自用,才招致此祸,与公台无干!”
荀彧笑道:“曹公莫怪,我二人并没有嘲讽两位之意。其实曹公此败,虽然折了兵马,却收了天下人心,一反一正,曹公其实已经取胜了。”曹操连忙谦逊两句,荀攸却又说道:“曹公今欲往何方?”曹操道:“欲往琅琊老家,聚揽兵士,休养生息,而后再与董贼决一死战!”
荀彧摇头道:“曹公忠心虽然可嘉,但董卓势大,曹公若无基业,岂能与之抗衡。”曹操面露难色道:“曹某未受朝廷敕令,并无实权在身,天下虽大,但却难以寻得一块立业所在。”荀攸笑道:“曹公何愁没有立业之基,莫非兖州之地,落不入曹公法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