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五章 魏浪入南中 刘宇返洛阳(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五章 魏浪入南中 刘宇返洛阳(中) (第2/3页)

主,如今回京,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他的礼单,倒不是他们缺这几个钱,而是刘宇的礼单就代表了他的政治站队,和谁是一伙,和谁不搭调,从一张薄薄的礼单中就可以窥得天机。所以这礼品送什么,送多少,都让人煞费苦心。

    不过刘宇手中从不缺新鲜物事,就比如这一次,他在指示属下筹备礼物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分别对待。那些清流文官们对于钱财并不看重,所以并没有多少必要送那些金玉珠宝,既然他们都是读书人,那就投其所好,送给他们书籍。

    书籍,在后世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但在没有雕刻印刷技术,造纸水平也比较落后的汉代来说,纸质书籍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汉代的读书人所读之书都是以抄写的方式得来的。往往一个原本,而后几十个人分别抄录。这样抄写起来很麻烦,所以在一些学院的启蒙教育中,往往强调背诵的重要。后世的老师们常说的两句话就是“好脑筋不如烂笔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源头就在于古代读书人的这种背和抄的习惯。但这种方法也实在是太过麻烦,所以汉代的图书总量并不多。

    在刘宇改进了造纸技术和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之后,书籍的制作已经成为了很轻松的事情。但刘宇并没有依靠制造贩卖书籍来赚钱,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为什么不能,这里面也有几个原因。

    其一,刘宇手中的藏书种类太少。刚才已经说过,汉代的书籍都是以抄录的方式传播的,所以市面上所能找到的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本书,益州虽然也号称人杰地灵之地,但到底是地处闭塞之地,益州的几个世家里的藏书也很是有限。第二个原因就是汉代因为书籍的总量少,所以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能读书的,并不缺书,缺书的又不太喜欢读书。汉代的教育比起后世的几个朝代要差上很多,全国五千余万人中,能够识得字的,也不足十万人而已。而且能够识得字,而且能够识文断字的,又多是出于一些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这些人并不缺书。而那些稍微懂点字的人,让他们去读那些经典,缺了人指导,也根本就读不下去。倒不是没有即识得字,又能读懂书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