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另辟财源滚滚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二章 另辟财源滚滚来 (第2/3页)

想要赚大钱,基本上还是不现实的,毕竟一叠纸你能卖出什么天价?这纸又不像玻璃,光你一家会造,不就是往上面写字吗?不用你的还不行吗?所以刘宇造纸的最大目的不是靠卖纸挣钱,他真正想做出来的,是依赖于后世纸张质量而发展起来的折扇!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悠久,从殷代时,就出现了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的,称之为“障扇”的扇子。不过在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材质多为羽毛。东汉时,除了羽扇以外,制扇的材料大都改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并多为女性使用,因为只有女性才会有能力在扇面上绣制各种图案。三国时男性用扇子比较着名的,大概要数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基本上已经成了孔明最大的形象特征。

    北宋时,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出现了。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传说在扇子上题字作画是源自三国时期,是曹操和杨修偶然间所为,但距离刘宇现在的年代,却也有近二十年呢,所以刘宇利用折扇赚钱的计划,应该说是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折扇的主要材料之一的纸张已经成功研制出来了,益州地区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类竹子和树木,象牙更是南中特产,翡翠虽然不是太多,但若只是用作扇骨和吊坠,却也绰绰有余。至于扇面上的书画吗,放着陈琳这样一个精通书画的大文豪,还有刘宇这个盗版成性的“一代文宗”,自然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刘宇和陈琳不可能每天都光忙着往扇子上写字,所以刘宇干脆借着成都城外岷江的便利,在江边开设了一个折扇制造厂,并将后世活字印刷的原理告诉了刘晔、毕岚这几个发明家,要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活字印刷技术付诸现实。既然发展方向明确了,那工程上马自然是越快越好。于是,整个益州的手工业全部被调动起来,一场小型的工业革命在益州的成都城外红红火火的展开。

    汉中平四年,春四月,流传后世数千年的折扇,终于在益州成都城外的岷江边上实现了量产。看着一把把凝聚着百十余名工匠辛勤汗水和心血的折扇,刘宇的心中都有了一丝的触动,谁说工匠是下层阶级,如果没有这些工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难道是凭空飞来的吗?不过刘宇现在的身份让他无力为天下的工匠摘掉头上下等人的帽子,不过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虽然这个时间也许会有点长。

    折扇制造成功,并不代表刘宇就能够高枕无忧的在家里等着数钱,商业运作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汉代的商业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压,所以成名的富商并不多,而这些富商所采用的商业运作手段也都比较粗糙。不过这些到了专门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孙琳手中就不一样了。尽管还有花露水的研发重担压在肩上,但孙琳依然再次挤出一部分时间,亲自为折扇的市场运作做了规划布置,由此可见她对于改变益州财政危机的迫切。

    孙琳的计划也并不多么复杂,毕竟在三国时代,搞的再精彩也不会有人向商人喝彩的。计划分三步,第一步,将折扇分为三类,原扇,只得是由陈琳亲自提笔赋诗作画,并由达到匠师水平的工匠制作扇骨吊坠的折扇,这种扇子质量高,数量少,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仿扇,一切内容都与原扇相同,只不过那些书画都是刻印上去的,扇骨也是由普通工匠制作,这种扇子虽然价值上赶不上原扇,但用来彰显自己的儒雅,却也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