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姻缘 (第2/3页)
睛一亮,问道:“阿父说的可是益州?”张让点头道:“正是,蜀地群山环绕,道路崎岖难行,从秦国起就是拘禁各地乱民的天然牢笼,陛下何不下旨,将各地黄巾降卒押解入益州,充作苦役呢?”汉灵帝眉头舒展了一下,但旋即又皱了起来道:“只是,将这些乱民聚在一起,万一祸乱益州,又将奈何?”张让道:“无妨,陛下只需要在雍凉、荆州两处,屯以重兵,那些乱民就算再度作乱,也只能身陷川中,难以为祸他处了。另外,老奴听闻现任益州刺史郗俭昏聩无能,治政不利,致使州事废弛,陛下可借机将其撤换,另派一得力大将前往益州担任刺史,则乱民未必就能生事。”
汉灵帝点头道:“阿父所言有理,只是这统领益州的人选”张让趁机道:“陛下,现放着一个剿除黄巾十几万人有功的能臣在此,为何不用呢?宜阳侯右将军刘宇有将帅之才,而且在豫州政绩不凡,如此文武双全之才,派往益州监视那帮乱民,实在是最合适的人选啊,更何况,这帮乱民的性命可说本就是他保下来的啊。”“对啊!”汉灵帝大喜道:“朕几乎将刘宇忘却,有他坐镇川中,朕当可无忧矣。嗯,皇叔刘焉前些日子曾向朕提起设立州牧一职的建议,如今可就封刘宇为益州牧,节制两川,为朕管理这各地叛民!”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汉灵帝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汉灵帝对于刘宇这个功高盖世的宗室御弟总是有点不太放心,如今将他放到益州,只要在雍凉、荆州等处部署上得力人手,不愁不能将他牢牢困在益州之地。虽然可能会有在封地内不臣之举,但就当是对他的奖赏吧,反正他也走不出两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汉灵帝的嘴角不由的露出微笑。雍凉两处有镇守西京长安的重兵把守,不足为虑,现在只差坐镇荆州的人选了。
第二件事却是一件比较丧气的事,那就是历仕大汉桓灵两朝的前太尉乔玄过世了。按照历史原本的走向,乔玄在中平元年初就已经去世了。倒是刘宇的到来不知触动了历史的那根筋,让乔玄能够一直活到现在。说起来乔玄去世可说是寿终正寝,汉代人能够活到七十多的为数也不多。乔玄是在刘宇大婚一周之后,在睡梦中驾鹤西去的。乔玄的去世对于整个大汉王朝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算不得一件大事。可他的去世却直接将四个年轻人的命运推向了交汇点。
乔玄的去世使他的儿子乔洪对于仕途心灰意冷,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天就以为父戴孝为名,向朝廷递交了致仕本章。大汉自高祖以来就提倡以孝治国,所以乔洪的本章很顺利的获得了通过。而与他一起致仕的,还有乔玄生前颇为得意的弟子洛阳令周异。
乔玄是豫州睢阳人,周异是庐江舒县人,两人正好结伴而行。另外,还有家住富春的孙坚,要将他的家中妻小送回老家安置,所以也和乔、周两人同行。
乔玄逝世,乔洪、周异回乡,使得刘宇感到很是遗憾。虽说是在新婚蜜月之中,但并不代表刘宇对于外界的事情毫不知情。他真正感到遗憾的,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和天才智将周瑜失之交臂,日后再想将周郎收为己用,那可就难比登天了。
刘宇对于错过周瑜很是遗憾,殊不知,让他感到遗憾的人也正在谈论他。这也难怪,现在的刘宇已经成为了年轻一代中好为将者的偶像。前些天那场声势浩大的婚礼更是让很多人艳羡不已,很多人已经把刘宇如今的成就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孙策和周瑜也不例外。
南下的车队中,孙策和周瑜正津津有味的讨论着他们偶像。他们的父亲也都面带微笑的听着他们讨论。年轻人有目标终究是好事。“策儿,你觉得刘元瞻什么地方最值得你佩服呢?”孙坚笑着向儿子询问道。孙策一扬头道:“儿子最佩服的,是刘宇单人匹马,手中紫金蟠龙棍,独扫千人的无上霸气!为将者就应当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如此方能得成一代名将。”孙坚眼中流露出赞许之意,微微点头。
这时周异也在一旁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