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 觐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二十三章 觐见 (第1/3页)

    东汉都城――洛阳,是二世纪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洛阳因为是建城于洛水之阳而得名。它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素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是“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理想建都场所。

    西汉时,朝廷在仔细比较了长安与洛阳的利弊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将都城设在毗邻原秦帝国都城咸阳的长安。毕竟当时三辅地区是天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再加上长安距离草原民族要更近一些,所以也很有一些天子守国门的味道。不过洛阳虽然与京师无缘,但它在秦朝时就被统治高层定位为三川郡治,所以本身的开发基础相当不错,而且西汉朝廷虽然将都城定在长安,但因为长安距离草原民族领地太近,为了以防万一,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西汉历代统治者都对洛阳着意建设,甚至在洛阳兴建了宫室,也就是东汉时洛阳城内的南宫。西汉元帝的时候,京城长安经常受到狄戎少数民族的骚扰,当时的大臣就曾经上书请求迁都洛阳,但被汉元帝以祖宗基业不可弃为理由否决了。

    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朝,使古都长安陷入第一次浩劫。那时天下义军都把攻陷长安做为自己的目标。最后,绿林军抢先攻入长安,并在长安正式拥立宗室刘玄为帝。但刘玄并没有兵权做为依靠,所以当时新建立的朝廷大权还是在绿林军将领的手中。这些绿林军将领本来是农民出身,再加上不知道团结士族地主阶层,毫无执政经验的他们根本不能很好的处理内外关系。结果,绿林军和当时的另外一股大规模义军赤眉军因为利益瓜分不匀发生了冲突。双方在关中地区大战,结果赤眉军一举攻陷了长安。

    数十年的战乱使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几乎成为了废墟。公元25年,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统一了混乱已久的大汉十三州,中兴汉室。考虑到长安城已经破败不堪,而且朝廷的力量尚不足以和草原民族做太大的冲突,所以刘秀选择了形势环境都相对稳定的洛阳做为东汉的都城,同时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本,将长安定位东汉的西京。

    洛阳城的兴建在刘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刘秀在位期间只是将原有的洛阳南宫进行修葺扩建。到他的儿子东汉明帝即位后,东汉朝廷经过多年来的休养生息,元气已经回复很多。为了使洛阳能够成为和当年长安相媲美的大型都市,汉明帝开始对洛阳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从汉明帝开始,直到东汉和帝,长达百年的时间内,东汉朝廷先后建设了北宫、永安宫、濯龙园等一系列皇家宫室园林,洛阳城也最终形成了东西宽约6里(东汉的一里约等于现代的415米),南北约9里的长方形“九六城”结构,城门也增加到大都市应有的十二座城门。尽管此时的洛阳依然要比当年全盛时的长安要逊色很多,但也已经比建国时扩建了一倍有余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在刘宇和孙琳这样的后世人眼中,这个城市的规模还是远远比不上现代大都市的规模。毕竟洛阳的占地面积只有22万平方米,别说比不上已经开始建设六环的首都北京,就是普通的东南部省会城市,也要比它大上两三环呢。这倒不是说古代人的建设水平不行,而是因为汉代的人口的确是不多,当时的全国人口只怕也就和后世的四川或者山东一省人口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