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现 (第2/3页)
可以辨认是繁体汉字,有些字已快被磨平。杨易想要通读一下却有发现一半以上的字不认识。想想自己繁体书又不是没看过,虽有不认识的字但想根据上下文大致意思总猜得出来。研究了半天杨易承认失败,一个是生僻字太多,单个字拎出来百分之七十都是似曾相识,再就是古文而非白话文,本身就理解困难。想想这很可能是哪位名人所作。以这方巨石的字迹磨损来看至少被流水冲刷有二十年,而一年中溪谷中水位能够到达刻字处的日子不会到三十天,以此推断这石头至少在溪边250年了。而这块石头明显是一次特大洪水或是泥石流所带至山谷中的,这样也就不能确定刻字所在的年代。在古时侯能跑到终南山里做隐士的除了少数炼丹炼汞的道士外,就是些为求虚名的文人了。
杨易看书有做标注的习惯,笔是随身带着的。把石头上的刻文描到带来的书本上,数了数,大约有五千来字。带着意外的发现,杨易提前踏上了归程。
回到寝室已经是四天以后了,校园里安静了许多,学生要么回家要么出去旅游了。
坐在电脑前奋战了三小时,杨易终于把繁体字翻译成了简体字。
这是一个叫谢桑的宋朝人的留言,记述了他的一些经历。谢桑是宋太宗在位时的一个读书人,数次考取功名不就,家中父母已逝,又未娶亲,了无牵挂,遂避居终南山隐居。有一次在山中遇到一个老道士,交谈后老道士称自己是修道士,已经活了三百多年,数年后行将飞升,老道士希望收谢桑为徒以传承道统。谢桑随道士在山中修行了五年,老道士金丹大成,丹破元婴现,元婴飞出头顶,大如真人,直接飞升。而老道士的肉身则化为飞灰,飘散于天地之间。亲眼目睹了老师飞升,确定了成仙得道得真实性,谢桑就全心投入到了修行中。
修道士随着境界日深,寿命最长可以达到五百岁。修道士的传承都是由老师教会吸引天地元气淬炼结丹的方法,而后需要长年得积累元气直至结成金丹,此后温养金丹数年,丹破婴成既可飞升。而一个修道士积累元气的速度总是恒定的,只要有中人以上的资质,勤加修行,大都能在五百岁的大限以前飞升。资质极高的修士凝练元气得速度也不会快过普通资质修士五成,所以对修道士来说,追求道的执着才是最重要的,持之以恒胜过一切。
谢桑修行百年以后,感到天地元气愈来愈稀薄,吸收元气的速度比刚开始修行时减少了有三分之二,就离开了终南山,出来行走于天下。
无论南北,高山水底,踏遍华夏,没有例外,整个空间里天地元气在急速减少。行走在世间,谢桑也遇见过别的修道士,对于巨大的变化,大家都是惶惶不安,不知所措。
又是百年过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