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摇身一变 (第3/3页)
睛接着说道:“你们不相信是不是?那我就给你们举两个例子吧!比如我们白云观就保留了一部远古时代传下来的价值连城的《圣典》整部典籍用玉片雕刻然后用金丝串成共五五二十五支上刻一千一百零七个字是一部很原始的类似于五行学说的论着。传说是白云圣母尽毕生之力着就是云城地区宗教信仰的源头也是我们白云观的镇观之宝从未对外展示过连那些民俗、历史学家都不知道《圣典》的存在。但按照我的判断最原始的《圣典》可能刻在最早的一尊圣母像身上或者别的地方现有的《圣典》只是翻制品刻制时间应该比较晚因为每支玉片的材质和字的风格各不相同前后可能拖了几百年都不止。另外洪城的河神庙里有一套烧制的泥板记载着洪河女神的言行泥板的历史已经不可考可能也是翻制品但从文字上看成文年代应该和我们白云观的《圣典》处于同一个时期。当然那套泥板也从未对外展示过非常可惜的是那套泥板毁于前年的神殿大火只留下一些碎片。除此之外古代王朝的法典及重要历史事件铸在青铜之类的重器上或者刻在巨石上这就是所谓的‘钟鼎文’和‘石鼓文’。作为官方的正式记载钟鼎文和石鼓文无论从字形上还是文字布局上都比所谓的‘甲骨文’漂亮得多。”
说着徐清风拿毛笔在白纸上写了起来将“甲骨文”和他接触到的文字进行对比凭印象将他见过的洪城神庙的泥板碎片整个画了出来另外还默写了许多篇钟鼎文。嘴里则继续说着:“文字的展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已经很成熟之前肯定经过了长期展如果采用在甲骨上刻字的办法来传承和展显然是不太可行的这我们用脚趾头想想就能想明白。所以古代文字肯定有更方便、更正规的传承方式我猜古人用的是泥板刻字而且是没经过烧制的泥板泥板这玩意水一泡或者时间一长就没了挖出来的时候只能见到一堆烂泥这就是为什么考古掘中只能见到丑得要命的甲骨而没有更漂亮的泥板。不信的话你们到那些考古博物馆看看掘现场有泥土没有?如果有跟当地不同的土质搞不好就是烂掉了的泥板那可是真正的国宝啊可惜都被那些有眼不识泰山的考古学家们当烂泥扔掉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呵呵仅供参考!”
接下去徐清风从秦始皇的书同文讲到李斯的泰山石刻从钟繇的盗墓搜寻运笔方法讲到王献之的写尽十八缸水从宋徽宗的瘦金体讲到郑板桥信手拈来娓娓动听。课讲得生动举例的时候字写得更好仿佛从一个神棍摇身一变成了大学教授。虽然他的话中有许多臆想和猜测的成份但所有人还是被他深深地折服。尤其是坐在后面旁听的陈蕾看着徐清风的目光越来越迷茫心说徐清风正经的时候真是让人越看越喜欢。看小说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