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江山社稷 第十章 隔江相望(22) (第2/3页)
刘备,只有力量分散,才有利于我们逐个击破。而且,南蛮孟获、兀突骨都不是省油的灯,与其我军耗费精力与其消磨,不如先让刘备帮我们试探一二。所以啊,当初才会要求统帅部制定作战目标时,定位于成都以北”
“主公深谋远虑”贾诩、高顺齐道。
高勇摆摆手,“什么远虑不远虑的,只不过上位者,要把臣民、将士的生命摆在第一位,无谓的牺牲要努力避免。此次巡视北疆防线,可发现需要调整的地方?”
高顺拿出一个小本子,翻阅着回道:“得益于机炮营的补充,让重点城池压力大减。兵力暂时不需要增补,只是还得加快塞外城池、道路的修筑速度,鼓励百姓移民定居,再辅以预备役部队,应该能有效遏制鲜卑、匈奴的南侵。此外,从北方得到的消息判断,今明两年,匈奴、鲜卑南下的概率不足一成,除非遇到大灾害,迫使其铤而走险。否则,借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袭扰北疆。”
“两年足矣”高勇脑中迅速一过,“今年结束中原战事后将进入一段相对平稳时期,军队主力将放在西域,两年时间征服西域后,正好赶得及返回北疆。到时候再根据新式武器的研究进度决定是北征还是南下。文和,参加西征作战的部队拟定好了没有?”
贾诩拿出一张纸交给高勇,“基本拟定,只等中原战事结束后立即西调进行适应性训练。而且,根据历次战役的经验总结,决定对现有的指挥系统进行改进,西征正好作为一次尝试。”
“哦?”高勇略感惊讶,“之前多次听你们提起过,没想到已经有了结果。”
“军级以下保持不变,军级以上将临时增设军团,以机步军为核心,辅以步兵军及骑军;如此一来,根据西域的特殊地形,西征军将下辖两个军团,分别负责西域南北两条线路的攻击任务。目前初步决定,由第二机步军(潘凤)、第二骑军(黄忠)、第十三军(李承)以及看若干暂编师组成第二军团;由第一机步军(魏明)、第四骑军(徐荣)、第七骑军(马超)、第十军(赵达)以及若干暂编师组成第一军团。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增补近卫军所辖各师。”贾诩一口气讲完,即便是熟知内容,仍难免心情激昂,西征终于要开始了
严肃惯了的高顺亦露出欣慰的笑容,自豪道:“三十万大军,古今未有之壮举,即便秦皇汉武也只能望洋兴叹”
眼见高顺、贾诩的模样,高勇猛然记起后世耳熟能详的王昌龄《从军行》中的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当然,楼兰的目标太小了,应当小改为:青海长云暗雪山,步骑飞度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安息终不还不过,攻打安息至少要等到平定匈奴、鲜卑之后了。
其后,高勇就政务院的机构改进方案,先与贾诩、高顺详细商讨。待中原战事结束后,高勇就将督促政务院推进这一改进措施,以求适应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东汉留下来的机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新增、裁撤、合并原有部门成为必经流程。由此,高勇计划分两步走,先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构调整完毕,后逐步设立民间议政制度,将县级主官民选与州级的咨议院、国家级的参议院纳入监督体系,最终与督察院组成统治机构的三大支点。
虽然贾诩、高顺对此并不是十分理解,但从高勇浅显易懂的讲解中,也能体会出三足鼎立的诸多优势,至少是利大于弊。只是对于县级主官民选仍保有怀疑态度,他们不认为这样做会选出合适的官吏。不过,民选的县令有着了解本地情况的优势,这一点又是派驻官吏所无法比拟的。且这些民选县令或为县内名宿,或为能力服众,对于钱财的渴求未必大过对名望的渴求,再加上乡里乡亲、任期限制,也能减少他们贪腐的几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