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惺惺惜惺惺 (第3/3页)
把人家谁给拔出来啊?!再说了,你弟弟一个师范毕业生,学历太低,也没有什么特长、技术的,让他当个营业员,他还拉不下那个架子,还想当个负责人,这种好事一下子哪能行呢?!”
二嫂在文涛这边讨了个没趣。不甘心地瞪了他一眼,随即又强笑着说:“行啊。那你们看着有合适的位置,就安排他一下,反正不相干的人也用了不少嘛,也不多他一半个的!”
吴永成暗暗佩服二哥这说话地水平。看来这人有钱了。说话的底气就硬得多了。只要二哥浮躁地那心理,慢慢地能克服了,你还别说,他还真是一把管理的好手!
到了晚上的时候,文海就给吴永成打回电话来。说他已经联系到了他们研究所那位同事了,说好双方见面,具体再谈一谈相关的一些问题。
吴永成马上和他约好,由他开车过去,把他们两个人接到文涛开地那个茶座里,几个人具体谈一谈。
随即吴永成又通知了文涛,让他先到茶座那边去。
不管这个公司地规模大小,既然是商量有关公司的事情嘛,文涛大小也算个股东,又是以后的总经理。这种涉及到公司筹备的大事,那是必须通知他到场的。这也是对他地一种高度信任嘛!
文海提到的那个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叫做张海民,也是和文海年纪相仿的一个人,性情各方面。比文海还要趋于内向,属于那种只专研自己的业务、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典型的知识分子。
所以,吴永成、文涛和他们两个技术专家的谈判,可以说是很顺利的。
吴永成当时给他们提出了两个选择:一是当他们的研究成果出来之后。他分别付给他们两个人各五十万元地现金。一次性买断他们的研究成果;再一个,就是以他们的技术入股。各占百分之五的股份,再另外付给他们每人十万元的现金。
文海考虑到吴永成资金方面的一些问题,选择了以技术参股的这种形式。而那位张海民是唯文涛马是瞻的,当然也就同意了吴永成地第二个方案。
十万块钱对于当时地知识分子们来说,那可是一笔巨大的金额呀!就他们这种副研究员每个月三百块钱地工资,那也得不吃不喝的,二十多年才能赚到这么多的钱!
在吴永成拿出一张起草好的合同,双方签字的时候,张海民提笔的那只手哆嗦着,好几次也落不到纸上这可是他第一次即将以自己的知识,换来这么丰厚的报酬啊!
传呼机研制的协议签订之后,对于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办理公司注册等手续,吴永成反倒不着急了,只是每天在家里又写写画画的,筹谋着另外一件事情。
而文涛也按照吴永成的安排,整天开着车,在北京城里四处打探、转悠着,寻觅一处比较合适的场地,来作为将来的生产车间。
对于要租赁的工厂,吴永成有着比较苛刻的条件,一是工厂最好是曾经生产过相关电子设备的厂子,这样也就便于从熟练的工人之中,挑选一批适合自己公司要求的人员,经过简单的技术培训之后,就能尽快上岗。这可是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的。
第二,这种工厂还最好是经济效益不好、频临破产的。
因为人家效益好的工厂,开足马力、连自己的产品都不能保证的话,又凭什么会出租自己的车间给你使用?!
那些国营厂子的工人们,更不会放弃自己的铁饭碗,去给私人企业打工的!
之所以说吴永成给出的这两个条件苛刻,那是因为在现在,找一些经济效益不好、频临破产的国营企业好找,那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的。
九十年代初期,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阶段,一切都陷入茫然无序的状态,习惯了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的国营企业,一夜间上级部门突然不管产品的销路了,而让自己来想办法,就像一个从来靠大人们搀扶着走路的一个人,突然没有了依靠,马上就变得不知所从了。
而与此同时,工人们要吃饭,企业要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只能是按照原有的惯性,继续大量生产,结果是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得越多,仓库里积压的货物越多,亏损也就越严重,几年下来就频临破产的边缘了。
但吴永成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最好是曾经生产过电子设备的,这就有点不容易了。
不过,好在工夫不负苦心人,文涛到底是“地头蛇”,手眼神通,十来天转悠下来,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