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巧遇“杨百万” (第2/3页)
商引资的话,可以等年底的时候,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再说。
“对了,吴永成,你如果是为你什么亲戚朋友咨询的话,让他们可以先到上海来注册一个公司,我们市政府有一个优惠政策,只要投资上千万,就可以在税收、落户等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的。”
啦呱了半天,也就到了下班的时间了,吴永成便起身和韩福平告辞,婉拒了今天到他家做客的邀请:“老三,你现在工作这么忙,我们的感情那也不在这一顿饭、两顿饭上面的。等你过两年时间清闲了,我一定上门拜访你和嫂子。今天你也看到了,我还相跟着两个朋友,晚上他们约定好了还有别的事情,所以只好说对不起了。你放心,这几年,我还要来上海的,到时候,说不定你还嫌我烦呢!”
本来同学之间,好不容易见了面,到他家吃一顿饭,那也是人之常情。可吴永成看到韩福平忙得焦头烂额的这个样子。就不忍心给他添乱了。
再说。他也得回去之后,好好思谋、思谋自己将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上海现在的这个有利条件,展壮大自己事业呢!
回到警备区招待所的时候。那几位已经又坐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瞎侃了,无非也是**那个里地一些逸闻而已。
晚饭地时候,吴永成他们坚决谢绝了刘小军再次喝酒的提议,就在招待所的小餐厅用过晚饭之后,刘小军带着杜三儿和文涛到外面去见世面了,据说那个区新开了一家主要针对外资企业职工地酒吧,那里的情调还不错。
吴永成则独自一个人留在房间里。铺开了几张稿纸,把自己想到的一些东西,简单地理出一个头绪来。
纸,虽然铺开了;笔也拿在手中,可吴永成手里的烟头丢了好几个,脑子里却一直是在想着“杨百万”那个人。
在吴永成的前世里哦,他也在两千年的时候,闯进了热得昏的股市,可几年过来。却赔了个一塌糊涂。可这也换来了他不少地股票知识。
比如说,当时被舆论界炒得红极一时的“中国第一散户”杨百万的事迹,他就基本上能把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几乎全能背下来。
杨百万,其实原来的时候,只是原上海铁合金厂的一个职工。仅仅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他的原名叫杨怀定。炒股出名之后,人们都习惯叫他杨百万,反倒都把他的本名给忘记了。
杨怀定早年起家,其实不是从股票上展起来的。是上海人地精明与敏锐,成就了杨百万的迹史。
八十年代后期的杨怀定只是上海的一名普通工人,连个车间里小组长的头衔也挂不上的。
在一次偶然地机会中,杨怀定因为看到一份上级有关“鼓励职工自谋职业”的文件。就写下了辞职书。用他当时的话说叫:“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本人决定响应国家号召。辞去工作,自谋职业。”
辞职后的杨怀定一直呆在家里,翻阅着各种报纸上的信息。
在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四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一条消息,中央决定在上海等六地开放国债交易。至于是哪六个城市,报纸并未公布。
杨怀定于是往图书馆查看各地党报,终于找到安徽合肥当时也在卖国债。
当时杨怀定的爱人已经“下海”为乡镇企业搞推销,家里积累了两万块钱。
杨怀定就拿着这两万块直奔而去,结果现合肥的银行国库券(即国债)买卖价为998元,而上海本市地价格却在100103元之间。
杨怀定于是每晚从上海出,早上到合肥买入,晚上到上海后卖出,每天地收入约两千四百元,是他之前一年工资的几倍。
同时杨怀定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异地差价是一个漏洞,政府现有人这么倒卖,肯定要管。他要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于是杨怀定就把自己所有地亲戚都招来,给他们两倍的利息,凑足十四万元,连夜赶到了到合肥之后,把合肥建行的所有十三万多的国库券,都买了下来。
跑了两个月以后,杨怀定就通过国库券的倒卖,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由于当时银行存取款不便,杨怀定买国债都是携带现金。随着倒卖的金额加大,现金的重量越来越重。
当时他具体计算过,面值十块的一万元钱重一斤二。
通过倒卖国库券,不久杨怀定就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百万。当时他**去的一百万现金,居然重达一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