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亲情(中) (第2/3页)
一些。”杨志杰今天酒明显喝点有点高了,意气风地指着桌子上地菜,夸奖自己老婆的厨艺,这和他平时小心慎微的性格,那是截然相反的:“你们北方人吃饭,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南方人却是为了吃出那个味道。”
“杨总工,你看咱们在家里,你一口一个吴县长地,叫得我也挺不好意思的。我的年龄估计跟你们地小孩差不多,干脆你和阿姨就叫我小吴,或者喊我的小名‘五儿‘也可以,这样就亲切多了。”吴永成看着这一对夫妻,感受到了人家刻意因造出来的这种家庭氛围,自己也觉得应该表示得随和一点了。
说实在话,此时吴永成的内心深处,也的的确确被这两口子的热情给感动了。
“杨总工,我冒昧地问一句,哈哈哈,要是问错了,你也不要见怪啊!”胡云珍借着酒劲问杨志杰:“你们两口子都是南方人,怎么就会跑到我们北方来呢?听你们的话音也改了不少了,在我们这里呆的念头也算不短了吧!”
“唉,一言难尽啊!”杨志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端起面前的酒杯独自一口干了,放下酒杯才说道:“我是一九五七年来到你们这里的,那会儿我刚刚二十三岁,大学毕业了也就是刚满三年,因为参加工作以后,说了几句当时不应该说的话,还有自己的出身成份不好,就被划为了‘右派分子’,被下放到这里来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吴永成脑海里马上就涌起这样一个概念,倒吸了一口气。
作为在前世就爱好、历史的吴永成,那是知道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的。
可以说,在中国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和普通的老百姓们一样,也是多灾多难地。清朝的文字狱,虽然也算是比较惨痛的了。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比较起来,还有更惨的两件大事:一件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一件
七年的反右扩大化了。至于文化大革命,那是全民了。
对于五七年的反右扩大化,吴永成在前世的时候,专门收集过过一些资料,也就知道得比较详细一些。
在八十年代官方公布的一些数据,人们知道了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划地右派分子,共有五十五万左右。实际上的这个数字,远远不止五十五万。而是将近三百一十八万人,还有近一百四十四万人被划为“中右”。
那次的“反右斗争”,是通过当时的一位中央主要领导人借“鸣放”来“引蛇出洞”的。
当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按照中央的安排,一九五七年四月十日的《人民日报》表一篇社论:《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各个阶层的人提出各种意见。
用那位伟人地话说:“我赞成放,放得尽些,才能让各阶级都出来表现。不放,怎样来辩论?放半年。不够,放一年。左派要有准备。”
尽管如此。但人们还是心存顾虑,站出来提意见的为数不多。
之后,在全国大小报纸地鼓动下、各级领导的动员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工人、干部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中央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五月二日至五月十二日,全国各地召开二万八千二百五十多次各类会议。向党中央、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提出了三十七万二千三百四十五条意见、建议。
但随后,噩运就降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