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招才引智(上) (第3/3页)
嗯,我记得好像是生在一九八二年的事情吧,当时,我还在北京上学。”
一九八二年的事情?牛德望、王平两个人再次相望了一眼,同时摇了摇头:都过去几年的事情了,谁还能记得那么清楚!又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
可吴永成就偏偏记得,他也是在上任县长的这个职位以后,要大力兴办乡镇企业,这里面当时他就考虑到了技术力量的问题。凭着前世的记忆和读大学时看过的那些报纸,想到了那个“星期日工程师”事件,在八月份的时候,还专门跑到县档案局专门翻阅了当时的报纸。
当时的中国,国内的科技人员号称有800名,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闲置无事。新兴的乡镇企业则人才短缺,苏、锡、常地区,因而占尽了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的便宜,成为上海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
回顾“苏南模式”中七、八十年代萌芽和勃兴的大批乡镇企业,一方面催生了上海为数众多的“星期日工程师”的诞生,另一方面,它的展,也正得益于这些短期流动的科技人
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招才引智”已成为各地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快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而科技人才的灵活流动,以及他们凭着提供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从需求方获取报酬,也早已是人们见惯不惯的常态了。可在改革初期,在将近30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很多国营单位的科技人员,是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向乡镇企服务并收获报酬的,这些在职人员往往是星期六下午到乡镇企业,星期日干活,周一又出现在原单位上班,史称“星期日工程师”。在“星期日工程师”现象中,科技人才的命运,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当时绝非个别的极端案例中,上海和武汉都有收取报酬的科技人员,被原单位告后以“受贿罪”送上法庭并判刑。
人力资源状况,是地方社会经济展的重要支撑,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有人说:经济达地区正是占据了相应的优势,才有今天的成就;对于后达地区来说,因为先天因素不足,如何吸引人才流入和留住人才,则面临着许多难题,又进一步影响了经济展。
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臭老九”们,虽然在一九七八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是技术创造活跃和用武之地有限之间的矛盾,固守本职拿死工资、和业余兼职靠技术挣外快之间的反差,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也承担着风险。
“星期日工程师”直接获取现金报酬,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而远过这些人基本工资收入的兼职得来的钱,不仅烫手,有的工程师还为此付出了坐牢的代价。
一九八一年底,上海橡胶研究所助理工程师韩,在担任上海奉贤县钱桥镇橡胶厂业余技术顾问时,开出新产品救活了企业,却因接受该企业付予的3400元酬金,被以涉嫌受时的“韩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表《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掀起了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该不该拿酬金的全国性大讨论。最后,中央政法委一锤定音:韩无罪!
解决“韩事件”,表明了党中央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心,表明了改革开放的鲜明立场和态度。在中央对“韩事件”定性之后,时任国家劳动部部长的赵守一,对知识分子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等问题作了答记者问,明确表示可以领取适当报酬。中央到地方各大报纸都对此事作了报道。知识分子八小时外从事第二职业成为合法。
“吴县长,说是那么说,可这不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角吗?国家能答应吗?更何况,上海离咱们这里那可是隔着好几千里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