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水乳关系” (第3/3页)
闻不问不管。群众自然不欢迎这样地干部,于是见面绕着走、说话敷衍你,同“水”不同身、同身不同心,你当你的“石头”,我做我的“水”。
第三种就是“水乳关系”了。如果把一滴奶或一杯奶加入水中,那结果煞是美妙。乳与水交融在一起,或浓或淡,一个颜色;或稠或稀,一个味道;或多或少,一个形态。水中有乳,乳中有水,水乳交融,难分你我。
这也应该是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地最高境界。能达到这个境界地绝大多数干部,都是不摆架子、不做样子,真正深入群众,带着浓厚地感情,与群众坐一条板凳,与群众想同样关心的事。群众拿这样地干部当“自家人”看待,有心里话愿意与这样的干部说,有意见敢于向这样的干部提,有想法要求不怕对这样的干部讲,有困难、冤屈,也喜欢对这样的干部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的“水乳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
但在不少情况下,大部分的干部们往往达不到第三种境界。甚至于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干群关系极端对立的状况,出现了整村的群众手拿棍棒、与政府派出的公安干警们对峙的场面。一位高级领导为此说了一句极为精彩的话:“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群众拿刀砍,干部当到这份上,不如跳河算了!”
这样严厉抨击干部作风,真是说得痛快、听着也痛快,这话可以归入年度最精彩语录之中。干群关系为何到了这个份上?核心因素在于:干部与群众,在许多地方长期以来,已经“没有关系”了。
战争时期,“鱼水情”体现了军民、干群关系;如今,当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基层的干部却与百姓“不搭界”了。当公权力、经济体和民权益三者“摆不平”时,干部习惯性站到了“经济体”一边,有的甚至与之结成利益共同体,压根就不把群众放在眼里。如果与百姓生了关系,那也是“冲突”的关系;而公权力与经济体结合,一起共穿连裆裤,共同把百姓来对付。那些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想让干部来调查解决,黄花菜都不知道凉了多少回。
在这样的情形下,公权力的一般行动方式就可想而知了:为了维护利益共同体,组成“大部队”,在“月黑风高”夜,像“鬼子进村”一般,将百姓当成“对手”、“敌人”……
星火为什么会燎原,许多人已经忘了这个基本道理了。
吴永成认为,无论处理什么事情,协商、博弈、暴力,都能达到终极妥协,但谁愿意看到最终选择的是暴力?动辄动用几百号官员、警察,去对付善良的老百姓,这绝不会是正常的。一切群体**件,其实都不难解码,更用不着高深的“密码算法”,问题就在干群关系:普通百姓与干部官员之间,本来应该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可现在的官员并不是百姓“选择”的,所以他们与百姓没关系,难以从百姓立场出为百姓说话,于是就有那“干部当到这份上”。
尽管目前八十年代的干群关系还不至于像后来十几年那么紧张,可也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最起码由于农民们的生产经营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自主权,不少基层干部们也就认为既然单干了,那也就不需要为他们操多少心了,一定程度的疏远是已经存在了,要照这种度展下去,十几年、二十年过后,历史还是依旧按照原来的轨迹运行,吴永成不想看到到了那个时候,干群关系还是形成“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不相容”。
岳岚书记沉思片刻后表态:“嗯,吴县长的这种工作思路很值得研究、研究,这么一来,也就是把这个农建中心工作,当成了一项政治性的任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来看问题了。通过这么一来,的确是可以进一步加强、密切干群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