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恰同学少年 (第2/3页)
,你们在北京,信息应该比我们灵通得多,给我讲一讲其他同学们的情况吧。我钻在那个小山沟里,可是消息闭塞的很哪!”
通过郭勇的讲诉,吴永成知道了班里的不少同学大部分是回了原省,专业基本对口,一般来说是在本省地财贸委员会(简称财委),能上到像吴永成这样副处级的还没有一个人,都是按部就班的成为了主任科员。
不过吴永成知道,自己现在的领先只是暂时的,毕竟在他们所处的单位里,那展的后劲是相当地足。并且各位同学的后面,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做支撑(除了老大高健以外,其他人都在当时算得上是**),日后的飞黄腾达,那是指日可待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官嘛,那当然是吃官了!
“那老大高健呢?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关心的句是这位曾经插过队、年龄在班里也是老大地高健。
高健他也是一个没有任何靠山的农家子弟,插队回城以后,在已经成了家、有了小孩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楞是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挤过来,单凭这份毅力的意志,吴永成就特别佩服他。事后吴永成也考虑过:他们这个基本上以**为主的班集体,之所以招进来他们两个没有任何背景地农民子弟,他是因为高考地成绩特别高,在全校甚至也可以算是独立魁;而高健能被录取,说不定也是校方看中了他是新生中为数不多地几个党员之一,还有他那插队时的大背景。也许他插队档案上地那些评语,也给他帮了大忙。那会儿的录取,政审一关还是很重要的。
“老大嘛,我是听一个从sd省外贸公司的人提起回了他们的那个小县城,在他们县的外贸公司工作。你也知道,在这会儿,一个县城的外贸公司能有一个咱们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sd省也是一条大新闻。”
点惋惜地说。
那肯定是一条大新闻啊!他们这一届的毕业生还很少,即使各省地外贸部门。也不一定能平均到一个。可是高健却……
唉,不关在什么时候,没有人你就难以分到一个好单位,这是毋庸置疑地问题。
“郭勇,你在sd挪个位置?老大这个人我知道,很有能力的。如果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那绝对比咱们要干起来强得多。”
“这个嘛。情况我到是也了解了一些。”郭勇有一些为难地说:“起初老大是被分配到了他们县的一个行政单位,可老大家里的情况。你可能也知道一些。他家里有两个小孩,爱人又没有工作。还有农村的父母亲,要靠他贴补。光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少,那是肯定不行的。县外贸公司地工作,也去他自己争取去的,那里毕竟福利待遇高一点。还能经常到外地出差,那一点差旅补助,对其他人来说无所谓。放在他家里就能顶大事啊!像他这种情况,在那个小县城里,目前还能勉强维持,要是调到地区、或者省里工作。那可就真害苦他了。这一点,你应该更清楚啊。”
吴永成默默地点点头。郭勇说地一点也没有错。不少人才就是这样被环境所限,屈于一个小地方,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平平常常地过完了他的一生。像老大高健这样的人,在他们那一批插队青年中,估计还算是幸运儿吧,还有老三届毕业生。因为过早地扎根农村、结婚娶妻生子,把应该属于他们的风光默默地让位于后人。说不定老大还在为自己现在地处境,感到骄傲呢!
可吴永成知道,随着再过几年,市场经济完全取代计划经济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