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大碗茶背后的苦与甜 (第2/3页)
了、这大碗茶背后藏着的一段艰辛。也是几个归城后的插队知识青年,创业的一段血泪辛酸史。
一九七九年初,张英带着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地十年风尘,回到了久久盼望的家乡都。但在她回来后却现,这个自己原来十分熟悉地城市,现在变得好象不怎么欢迎他们这种人的回来:住的地方没有家里原来就小,现在弟弟、妹妹们长大了,都没自己的立足之地了;工作也没有,近两年,北京初中、高中毕业的有十几万学生,都在等着就业;就连说的话,也和城里的人说不到一起:自己这伙人,十多年在外,原来地道的北京话,也掺进不少南腔北调,人们看自己的目光,就像看外地人一样,那么陌生!
张英在跑了街道办事处十几次,要求找工作没有结果后,并没有灰心。她仔细地考察了当时北京的各个行业,现都的服务行业,在全国来说是很落后的。到了一九七九年,城区人口已增至五百多万,服务网点却只有一万多个。就拿饭馆来说,整个北京城区只有八百多家。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顿饭,真叫难。站着等,坐着看。饿得肚子咕咕叫,人们急得团团转。”
至于旅店,那就更少了。国营的旅馆有十几家,铺位太少;有几家大一点的,档次太高,一般人又不让住。来北京办事的人又多。往往是人还没到北京,就得提前预定旅馆;没有房间,都不敢来。就是这样,在当时,也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夜无安身之地。
张英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商量后,决定就搞服务行业。
可是搞饭店和旅馆,需要太多的钱。街道办事处也拿不出来,只能先给他们能拿出十几块钱,还得领导批示。
十几块钱能干什么?张英和几个伙伴想了几天,决定先摆个茶水摊子、小展。干着,总比闲着、等着要强!不然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街道办事处才能给他们安排
就靠着街道办事处借给他们的十几块钱,他们又从各家找出一些小桌子、小凳子。凑出十几个水杯、几把暖瓶,买了几包茶叶。大碗茶茶摊就在前门大街上,摆起来了。当时他们的人马,总共有十三个人。年龄最大的有三十四岁,有男有女的。
几个老街坊们,记得清清楚楚。开张的那一天,是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三日。
“他们刚开始摆起小摊的时候,有不少人还笑话他们。”大爷接上吴永成给他递上的一枝烟,笑着朝他点了点头。把烟点燃后,吸了一口,继续说:“你们想啊,十几个小伙子大姑娘的,每天就围着个大碗茶摊子,见人就吆喝‘大碗茶、大碗茶,二分钱一碗’。人们看见了,说什么难听话的也有。可人家这几个孩子,硬是咬着牙,给坚持了下来。听他们说,那个小摊,第一天就卖了三十多块钱。头一个月下来,挣了六百多块钱。不仅归还了从街道办事处借的那十几块,还又添置了锅炉、保温桶、和其他的一些消毒用具。每个人还了一天一块五毛钱的工资,还有草帽毛巾。嘿嘿,他们的日子,也就比较好过了。”
吴永成听到这里,又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茶社,极力想从这里、能看出它当年的一些影子。
是啊,不要小看这两分钱一碗地大碗茶。创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谁又能想到多少年以后,张英他们这十三个伙伴办起的大碗茶,竟然能成了闻名全国的都一大招牌。
“大爷,您又在说什么呢?”这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年轻姑娘,她约莫有二十六七岁。笑着和这位大爷打招呼。
“吆,小英子,忙着呢!我正和这几位唠嗑呢。”大爷也笑哈哈地回应着。
看来这位就是张英了。
“大爷这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