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九章 大碗茶背后的苦与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二十九章 大碗茶背后的苦与甜 (第1/3页)

    吴永成他们几个,坐在前门茶点合作社的茶座上,听着人们议论北京这两年以来的变化。

    “前门茶社的这个经理,我认识。是我们的老街坊小。姑娘挺不容易的。”一位年龄在六十多岁的老人,感慨地说:“当时她初中刚毕业,也就是十四、五岁的样子吧。就到了东北去插队。七九年,才和一大批插队青年回到了北京。就已经变成了二十五岁的大姑娘了。那时侯,满北京城,都是没工作的大小伙子、大姑娘,全是插队回来的。国家一下子,那能安排了他们呀。每天大街上打架、闹事的,就是他们。派出所的,也拿他们没办法。唉,这些孩子们也苦啊,想当年,一个个年纪小小的,一个人跑到了天难地北的。受尽了罪,吃尽了苦。好不容易从大老远的地方回来了。也由出去时的小孩子,变成了大小伙子、大姑娘。可回家了,反倒没有自己能干的一点活了。挺大的人,只能呆在家里吃老人,这是怎么说的呢?”

    “谁说不是呢!我家就有两个插队回来的。一个闺女,一个小子。回来呆了半年,就憋屈得怎么也受不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娘接上话茬,“那个闺女毕竟是个女孩,还好说点。每天,只是在家里和我们吵闹,也不出去。嫌留在城里、了工作的同学们笑话;那个小子,就让人操心得受不了。二十多岁地大小伙子。每天出去喝得醉熏熏的;要不,就是和人出去打架。不是他头破血流的跑回来,就是让人家派出所的找上门来。骂他们吗?孩子们心里也挺苦的;任由他们胡闹吧?这要是出了个乱子,可怎么办?我和我家老头愁得几宿没合眼。后来,就找了一些关系,花了不少钱,我们两个就办了病退,提前退休。让两个孩子接了班。也少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那是你老两口运气好,正好有两个工作的位位给了孩子们。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茶社地经理张英姑娘,她那有什么能让她接班的爹娘!她爸早早的就下世了,就剩她妈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她还得靠闺女养活呢!”那位大爷接着说:“那个闺女也是个要强的姑娘。到处跑着找工作。可那会报纸上就说了:光北京待业青年,就有四十四万。一多半是插队回来的知识青年。咱北京这么大的地儿。那有那么多地工作,等着孩子们呀?!谁家没有一、两个呆在家里、混吃喝的大小子、大闺女?!没法呀。”

    吴永成他们几个,在旁边听着也直点头。对于插队的知识青年,他们并不陌生。他们的年龄,让他们刚刚滑过那一个坎。现在想起来,也觉得侥幸。到了农村,受苦受累不用说,回来就成了被忘记的一代。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还要和小弟弟、小妹妹们在社会上抢饭吃。真是太无奈了。

    特别是吴永成,他在自己的前世,看过不少关于知识青年归城后、尴尬遭遇的刚开始是找不到出路。艰难挣扎;好不容易从绝境中走出来,不少人到了中年。又遇到私生子问题。颇为尴尬呀!

    这个张,在这么艰难的时候。那又是怎么起步的呢?现在国家政策可不让自己领照单干!得详细问一问。要是个人才,说不定以后能用得着。咱现在缺地就是人才啊。

    “大爷,那你能给我们她是怎么展起来的吗?您是她地老街坊,应该知道她的不少事吧!”吴永成往老人面前凑了凑,态度谦恭地问。

    “当然知道了。从她领着几个和她一样地小青年,开始摆茶水摊,我就一直跟着他们。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们的小摊子,变成了大门面。从他们在前门哪会。一直到了现在的这地界儿。我一直追着喝他们的茶,就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哎,孩子们不容易哪!”

    在这位大爷的慢慢叙述中,吴永成他们几个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