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科技与生产联姻 (第2/3页)
今年的生产计划,你们干部们是怎么安排的?”
“这个嘛,还没有仔细地考虑。这几天光顾喝酒了。还没来得及开干部会讨论一下。”马柳平实话实说,“不过,应该没什么复杂的。大队的贸易公司展势头很好,做出鸡蛋、拉出去卖了就行。农业方面,全大队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种地的事,社员们比大队干部们操的心还多。就根本不用我们多考虑。这个包产到户责任制就是好啊。社员们收入多了,干部们操心也少了。国家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恩,就是好!要不怎么说,人家大领导们考虑的问题周到呢!”
“三姐夫,你的这个想法不对。不能因为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农业上的事情,你们就不操心了。种地对农民来说,那不是小事情!”这个问题不能让马柳平含糊,必须点醒他。“你要带领咱鱼湾的社员地富起来,必须两条腿走路。办公司,只是只是其中的一步;种地,才是咱农民的本行。虽说是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制,但咱大队的社员们,只会在地里出苯苦,产量比以前高不到那里去。这就是你们干部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话是这么说。可我们干部们能有什么法子?”马柳平也有点重视小舅子的话,皱着眉头思考着。
“很简单,走科学种田的路子。种子,联系最好的优质种子;种地,采用最科学的种地办法。和科技要产量,向科学要效益!”吴永成肯定地说。
“难哪!以前县里也搞过科技下乡什么的活动。县里的技术员到村里转一圈,高音喇叭上喊几句,就走了。社员们啥也没听清,没记住。屁事也不顶。就是糟蹋几顿饭。公社的那几个农技员,也是甚球也不懂。怎么搞科学种田?”马柳平摇了摇头。
“那是他们没得到任何实惠,当然不肯给你们好好指导了。”这种情况,吴永成在前世的时候就遇到过。
县里的农业技术员也是人,他们也要养家糊口。光靠那一点工资,怎么能够呢?再说当时的体制不科学,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的,甚至还不如不干的:不
了差错,照拿工资;多干的,你要是出个错,还得追任。既然这样,谁还肯干呢?!
“那怎么办,他们就是挣的那份工资啊?总不能咱们再给他一份”马柳平有点闹不懂,小舅子到底想说些啥。
“他们的工资,咱们不能。但是还可以想其他的办法,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吴永成进一步启他。得让他学会自己多动脑筋。总不能事事都替他包办吧。这对谁也不好。
“那要不也像薛红一样,给他们闹个技术顾问?”马柳平试探着说。
“这也是一种思路。不过,咱们种地涉及的部门要多。请的人少了,办不成事情;请的人多了,大队也承受不起那么大的开支!”吴永成干脆也不和他兜了,“我是这么想的,你看行不行?”
“你说、你说!”马柳平有些迫不及待。
放在桌上的菜,半天没人吃,有些凉了。吴永成的妈妈端下去,又热在锅里。
“先咱们的种子,要选最好的。比如说玉米种子,现在咱用的‘金皇后’,已经使用了十几年了,早就该换一下品种了。”吴永成心想,自己在农业这方面没多操过心。不知道现在玉米的中单2、单玉13号、烟4研制出来了没有。那些可都是高产、抗病毒地好种子。“这些种子。你不要在咱们县里找。可以直接和省农科院联系。也可以和他们定一个合同。就像咱们和北京的那家研究室,搞的那种模式。既可以增加玉米的产量,说不定也能争取点科研补助。他们的技术人员,也能多下来指导咱们的社员怎么科学种地。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模式,咱们大队,可以和地、县的农业技术部门,签定‘农业技术联产合同’。”
“咱们和人家地区县里的农业技术部门,怎么签合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