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喜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章..喜信 (第2/3页)

有对策”这一套运用得炉火纯青。这个点子虽然带有农民的一点狡黠,但相当管用。如果地里种的不是庄稼,而是鲜花,那就是十几年后,大小城市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呀,相当有创意的一个点子。

    吴永成完全赞成他的这个想法,并且建议要闹这种应景式的喷灌,就搞五个。中间一个,四角各再装一个。这五个喷灌,必须单独装上开关设置,有人来参观时再打开,绝对比张庄大队的喷水景观还要好看。

    “到底是大学生,脑瓜子就是好使!”胡云珍拍着吴永成的肩膀夸奖:“你要是大学毕业了,就冲这活泛劲儿,肯定那个当领导的也喜欢,当个好秘书是没问题的,没准过不了几年,也和我一样,能当个公社的副书记!”

    吴永成笑着不置可否。秘书、公社(乡镇)副书记,这些在他前世当得早都腻烦了。五年的县委秘书、十年的乡镇副科,包括像胡云珍一样大的副书记七年,当得还不够数吗?他也是刚当上几天,等过了这个新鲜劲儿,七、八年后再谈感受吧!

    至于那活泛劲,嘿嘿,毕竟在政界也混了近二十年,什么不懂呀?虽说是个小县城,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呀!大、小,规格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

    三姐夫的信里提到渗灌和滴灌,在县里机械厂和水利局的大力帮助下(当然他们得大力帮助了,这可是县委李书记抓的点,谁敢马虎?!除非他不想要头上的那顶乌纱帽了),已经很快完装完毕。试水的那天,县里和公社的领导们都来了。县委李书记还请来了地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郭天明和地区水利局的领导。整个村子里就像过年似的,挤得水泄不通,觉得连气也透不过来。几个邻村的大队干部和社员们也都赶来看热闹。当鞭炮响起、开闸喷水的时候,在空旷的田野里,五个喷灌一,那个壮观啊,现场一片轰动(看来三姐夫这个高中度

    再具体的描写就难为他了)!眼红得其他村的社员也、县里的领导在场,喊着名字骂自家大队的干部,说他们啥球也不干,就是眼红人家鱼湾大队的干部到公社去当官,到了年底肯定谁也不再选他们当干部了。三姐夫写到这儿,得意之情溢于信外。

    信里写到大队的农工商贸易公司办手续时倒是挺顺利。他们拿着大队和公社开具的介绍信,到了县里工商部门一上午就办了,没费多少时间。

    看到这,吴永成不禁和他前世所在的时代作了一个比较:现在的办公司手续一切都比较少,既不需要验资,也不需要搞什么法人代表验证,企业代码填写等等。程序的不完善,导致了后来的几年“皮包”公司的泛滥。谁都可以提着个皮包,号称公司总经理了。这也给不少骗了可乘之机。不过在十几年后要想办个公司,就没这么利索了,一大堆公章、手续办完,没有一两个月,别想公司开张。这还是比较快的,有的公司一、两年手续也办不下来。

    信里写道,鱼湾大队农工商贸易公司是正式成立了,还正儿八经经过公安局批准刻了一颗公章。可公司里除了经理马柳平外,就再也没有一个人他现在还是光杆自令。按照我原来的吩咐,他亲自拿着公社和大队的介绍信,去历程县请那位郁郁不得志地商校高才生薛红。却遭到了意受不到的挫折。

    薛红的家境比吴永成原来的估计的还要艰难。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个壮劳力。老婆要照料三个孩子,不能随生产队上工;他没有恢复公职前,地里的农活什么也不会干。久而久之,生产队干脆把他当半个劳力使用,当然也只能和妇女、未成年男子赚一样的工分了。每年下来分红、口粮,就只有半个劳力的,而家里四、五口子张着嘴要吃。其窘困程度可想而知。幸亏当时社会主义地优越性有一条,那就是不能让饿死人。于是几年来他家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